线上课堂的构建

(一)线上课堂的构建

结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金课”建设的要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线上课堂模式应选择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课程平台。Small是指小规模,学生人数一般限制在几十人到几百人;Private是指对学生设置限制性准入条件,达到要求的申请者才能被纳入SPOC课程。[3]SPOC因为其限制注册规模的特点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和互动性,也使教师可实时观测学习状态,了解学习动态,师生线上讨论区互动,典型问题可提前整理并在线下课堂讨论解决或形成实践教学的课题来源、课程评价方式多元立体等优势,有利于实现多元立体化教学。[4]

在内容方面,线上课堂的构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板块:

1.主要知识点讲授。这是线上课堂构建的最重要的部分,以教学视频的形式呈现在SPOC平台。教学视频大多由本校授课老师录制,没有条件的学校也可借用名校慕课的教学视频。教学视频的内容应紧扣教材,围绕其核心知识点,将教学内容分解成独立的知识点,时间控制在10分钟以内。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第四章的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为例,可分为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国先进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原因、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革命的新局面等6个教学视频,每个视频8分钟左右。

2.作业与习题。线上课程平台上的作业大致可分成两类。一类穿插在授课的教学视频中,根据网络平台的功能可以在教学视频的固定时间点设置相关问题,学生回答正确后才可以继续观看。这类作业题目难度不大,一般在教学视频中有现成的答案,主要帮助学生掌握课程基础知识并培养专注学习的习惯。另一类作业可以设置在教学视频和阅读材料之后,也可以由老师在固定的时间点单独发布。这类作业的题目难度有一定提升,既考查学生教学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也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及运用的能力。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就某个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分析其原因,例如分析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到底给中国带来了什么、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为什么在中国行不通、比较国共两党在抗战中执行的不同的路线的原因等。

3.扩展资料。线上课堂的重要优势之一是容量大,可以在课程平台上引入大量的扩展资料,如相关的视频资料(影视剧、纪录片等)、音频资料、相关史料文献等。这类资料的作用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领会相关的教学内容。扩展资料可适当添加与课程内容相关的领导人的重要讲话,例如《习近平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习近平在纪念抗战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等,使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相关内容。扩展资料还可适当添加原著、原文等,如讲解新文化运动时可附上陈独秀《敬告青年》原文,讲解中国革命的新道路时可附上毛泽东《反对本本主义》原文,提高学生的学术阅读能力和加强对知识的理解。

4.交互讨论区。交互讨论区是学生和教师、学生和学生之间互相讨论交换意见的空间。在SPOC课程平台上,教师可根据教学进度适当设置主题讨论问题,学生进行讨论发帖,教师批阅后在线为学生答疑解惑,并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交流学习经验、相互讨论分享观点,线上的讨论和发帖情况根据课程平台的设置将成为学生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还可以在交互讨论区看到自己的学习进度、作业完成情况,也可以了解班级同学的大体学习状况,通过对比对自己形成鞭策。

通过以上几个板块构建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线上课堂,可以基本完成本课程知识的有效传递。当然,各高校也可以根据本校的特点增设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