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主导示范的缺场

(二)教师主导示范的缺场

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在北京八一学校考察时要求“广大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4]。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又进一步强调教师的神圣使命:“要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5]“四个引路人”和“四个相统一”是新时代思政课教师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和评价标准,而当前网络环境变化、社会思潮多样化传播、多元文化的冲击对思政课教师履行示范的使命提出了挑战。思政课堂的顺利开展依赖诸多要素,比如载体、资源、环境、管理、师生互动等,而教师本身正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对课堂教学效果起着至关重要影响。在师生交流互动之中、在面对面有声有形的信息传递中,教师的语言、品行、气质、风格会对学生思想行为产生潜移默化影响,这种影响能够发挥深层次的价值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