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提高教师素质

三、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在教学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主导性作用,教学质量的提升决定于教师素质水平。“纲要”课教学中,教师要做到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领学生,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这就要求教师既要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又要有扎实的史学功底。然而,目前不少教师不能两者兼备,这必然会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提高教师素质十分关键。

一方面,“纲要”课教师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完整而严密的科学体系,要完整准确地把握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必做功课。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上强调要真正掌握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必须反复地、不厌其烦地研读。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加强经典著作学习研究的重要性,指出学习理论最有效的办法是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厦中处在基石地位的是唯物史观,这是马克思一生的两大理论发现之一。“纲要”课教师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中要把对唯物史观的学习摆在特别重要的位置,深入研读马克思与恩格斯于1845—1846年合著的标志唯物史观诞生的巨著——《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于1859年撰写的精辟阐明和高度概括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经典之作——《〈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以及恩格斯撰写的明确阐述“历史唯物主义”“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概念及其内涵的《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等经典著作,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理论意蕴,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另一方面,“纲要”课教师要加强对历史知识的学习。上好这门课,教师必须具有丰富的近现代历史知识,还要储备一定的中国古代史知识和世界历史知识。近现代中国与古代中国是密切相连、不可分割的,一些教学内容与古代中国直接相关,比如上编综述的第一部分“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这就要求教师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否则无法向学生呈现民族复兴任务提出的历史背景,难以讲清中国封建社会从昌盛到衰落的历史发展脉络。此外,中国近现代史是世界历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将中国近现代历史放在整个世界历史的范围内来考察,从整体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宏观视域来考察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和中国社会的深刻变迁。在分析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外部动因时,要与帝国主义瓜分世界、残酷掠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时代特征联系起来。洋务运动是在什么样的国际环境下开展的?戊戌维新变法的兴起又有怎样的国际背景?1919年以来的中国历史,尤其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发展的历史,是在什么样的国际环境下展开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与战后世界局势的发展变化有着怎样的关联?阐明这些问题,教师需要有世界历史知识的积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历史视野中,要有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史,500多年的世界社会主义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多年的斗争史,中国共产党100年的奋斗史,中华人民共和国70多年的发展史,改革开放40多年的实践史。“纲要”课教师必须不断强化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否则,教学就会变成空洞的政治说教或抽象的理论分析。

此外,教师要不断开拓历史思维和历史视野,关注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动态,及时将研究新论和研究方法吸纳入“纲要”课的教学中,不断提升教学的学术含金量,增进教学的思想性和理论性。

综上所述,针对“纲要”课教学中过于偏重历史知识讲授、内容过于庞杂泛化的现象,在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统一的原则下,要强化政治导向;在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整体呈现历史进程的前提下,突出主线与重点。教师通过不断学习,厚植马克思主义理论根基,不断提升历史素养,则是增强教学效果的重要前提和保障。

(作者单位:江汉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