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素材宝库

(一)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素材宝库

中国革命精神是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特质禀赋和文化基因的一脉相承,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的传承和发展,是中国精神的生动诠释。中国革命精神形成于血雨腥风的革命年代,如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红船精神,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开拓创新的延安精神,一切从实际出发、密切联系群众的井冈山精神,不畏牺牲、坚定理想信念的红岩精神,等等。时代环境的复杂造就了革命精神的感天动地、坚不可摧和顽强生命力,它们在新时代依然具备不可替代的育人价值,正是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可以充分运用的资源。

1.在课堂教学中的融合与运用。思政课属于大学阶段的通识必修课,每门课程教学目标不同,教学的内容、手段、方式也略有差异。而革命精神作为一种重要的精神形态,其精神实质贯穿于思政课各门主干课之中,是开展课程教学的重要素材宝库。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理想信念、道德等专题的讲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毛泽东思想、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等章节的讲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中国近代历史的阐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中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相结合具体历程的讲授等都可以从中国革命精神宝库中选取合适的人物和事例,通过与具体章节巧妙融合达到最佳育人效果。

2.在实践教学中的融合与运用。中国革命精神的内涵十分丰富,这些精神形态除了体现在具体革命英雄人物、革命历史事件之上,还伴随着具体的场馆、物件、史料永久地保存下来。如各类革命遗址、英雄领袖故居、革命英雄手稿、诗词、使用过的随身物品、文字记载、新闻报道等。思政课实践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通过组织学生参观革命遗址、纪念场馆、博物馆等方式,能够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接受革命精神教育,感受革命战争年代先烈们无私奋勇拼搏的艰辛不易,更加珍惜当下生活,以更加积极的精神风貌迎接时代挑战。通过鼓励大学生收集历史资料,讲述革命英雄人物背后的故事、观看优秀革命题材影视剧作品、编创感兴趣的革命事件场景等方式,有助于大学生获得参与式的感受与体验,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灵魂洗礼,提升精神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