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思维方式上看,具有整体系统性
自然生态系统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整体系统,生态环境作为一个由多种要素所构成的有机系统,存在着整体性、多样性和复杂性因素,因此要用整体系统性思维来应对生态这一有机整体系统。
习近平以此为基点,提出“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1]。在习近平看来,土壤、河流、农田等是与人类生产、生活联系最为密切的自然环境要素,它们本身就是一个具有多方面联系的生命共同体,其中的每一个要素都必不可少,发挥着各自的作用,共同维系着自然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行。人、田、水、山、土、林等各个生态要素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联系的关系,它们一起构成了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整体,因此,治田、治水、治山、治土、治林等工程不能割裂开来,各自为政,否则就会使得生态治理的目标不能趋于一致。“如果种树的只管种树、治水的只管治水、护田的单纯护田,很容易顾此失彼,最终造成生态的系统性破坏。”[2]该论断充分说明了人与自然中其他生物体的相互影响、相互制衡的关系,说明环境保护不能孤立地、片面地进行,山、水、林、田、湖、草等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在环境保护或环境治理时,应该把种树、治水、护田等作为整个生态环境的一个环节,要着眼于生态环境的整体性,通盘考虑,整体规划,注重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关系,平衡好生态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生态环境是一个完整的有机系统,我们只有各要素兼顾,协调发展,才能保持生态环境的平衡。
习近平提出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要通过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达到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地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强调了自然的系统性和有机整体性。要将各种力量有机整合起来,形成强大合力,自觉地遵循生态系统的整体性、规律性,统筹协调自然生态各个要素,实施地上地下、山上山下、陆地海洋以及流域上下游等方面的整体性保护、综合性治理,达到系统性修复的目的。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整体系统性特征是对马克思唯物辩证法的系统论和整体观的继承、创新和发展,阐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方法论,为全面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方法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