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言

引 言

高等教育学科和专业的改革和发展过程中,有两种趋势越来越明显:一是学科相互交叉、渗透,向综合化方向发展,专业与专业之间的界限逐渐淡化;二是学科建设的内涵向加深基础、高新技术领域扩展。目前,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是加强基础教育、通识教育和课程综合。按大类招生、大类教学是在此理念基础上建立的新的大学教育制度。按大类招生是将学科门类相同或相近的专业合并归类招生,学生经过一年或两年的基础学习后,根据本人意愿、兴趣、就业去向及社会需求的实际情况进行中期专业分流的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学生进校后不分专业,按学科大类培养,一段时间后再根据个人兴趣、就业方向和社会需求等情况选择专业方向,进行专业分流。大类教学是大学基础教学改革的趋势,它打破了原有的招生和教学模式,可明显提高学生的知识面,广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大学生在本科阶段的学习规划提供更多可选择的机会,对于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具有积极的意义。

但是,在大类培养改革过程中,如果过于强调学科之间的交叉,强调通识教育,对于已经有明确职业和学习规划的学生,并不一定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反而会使学生的知识过于广泛而缺乏深度,对于一些基础学科的发展反而是不利的。此外,目前国内高等教育中的基础学科学习难度大、时间长,学生普遍不会主动花大量时间和精力钻研。高考改革后,从中学生的学科方向选择情况看,学生多选择一些短期就业形势较好的专业,而对于学习时间长、短期就业形势不好的基础学科,如数学、物理和化学等选择较少。这样长期下去,国家的基础学科将缺失大量专业性人才。因此,如何在大类培养模式的环境下,兼顾基础和专业教育,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化学学科在基础学科中非常重要,但在学科发展和改革中处在尴尬的位置。从学科的基础上看,化学不及数学和物理;从学科的实际应用和发展看,化学不及材料科学和生物科学。然而,材料科学和生物科学的基础都是化学。所以,培养专业的化学人才,对于其他应用型学科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学科,实验教学是整个化学教育教学中极为关键的环节,它对学生全方位协调发展,特别对创新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根据化学教指委发布的《化学实验教学建议内容》,在课程设计中可将实验课程分为三个层次:基础实验、综合实验训练、设计性和研究性实验。在大类培养体制下,如何兼顾化学实验的普适性和专业性,发挥化学学科对其他学科的作用,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专业人才,是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基于以上问题,我们对化学实验课程的三个层面——基础实验、化学专业实验、设计研究性实验——进行了简单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