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Magic Desk的新实践
自2016年以来,Magic Desk一直作为本科生开展学术创新训练乃至博士生、硕士生学术创新实践的重要平台和“操作系统”,开展了多样化的新实践。一方面,继续在本科高年级专业课程,特别是专业选修课中持续展开研究型教学,将传统的教师主导型教学改造为师生知识互动型教学;另一方面,将发力点放在课堂的延伸——“第二课堂”的教学实践中,并努力实现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的有效连接与融通。在这里,我们仅从课外空间建构的角度展开描述。
自2016年以来,我们两位教师与部分硕士、博士,借助学校“大创”系列项目平台,积极组织本科学生组成项目团队,申报各类项目。4年来,共指导完成1项国家级项目,完成和在研6项省级项目,完成10余项校级项目,参与本科学生近百人,教学效益显著。在所指导的项目中,绝大部分是创新训练项目和社会调查类项目,基本上都以学术为导向,以学术训练为运作方式展开。
在这一过程中,Magic Desk充分发挥了“操作系统”的作用,从学生项目团队与以两位教师为核心的指导教师团队第一次见面,到针对研究对象(现象)的开放性讨论,到项目选题的聚焦,以及此后教师对项目申报、项目实施的指导,再到项目成果的精细加工,都是在这一特定空间中展开的。在每一次的学术讨论中,指导教师团队与学生项目团队都采取开放性研讨,力图形成“观点的公开市场”与“意见的自我修正”过程,以此实现项目研究的一步步推进和每个参与者在知识交往中的点滴进步。正是在这一特定的空间中,学术训练有条不紊地向前推进。
2.2.2 指导本科学年论文、毕业论文
作为本科生学术训练的最主要形式,也是学生本科阶段综合素质的检验方式,本科论文可谓本科阶段学习生活的系统性考核。自2016年以来,我们每位教师每年都要指导5~7位本科学生的论文。4年里,我们的指导团队共指导了近50篇本科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同样是以Magic Desk这一平台为基础,以线上交流平台为辅助,我们完成了指导任务。
常规的本科论文指导,是典型的“一对一”模式。对于每个学生来讲,学术交流伙伴通常只是指导教师,同一教师指导的学生相互交流也非常有限,体现出“单打独斗”的特征。而在我们的指导实践中,当学生被纳入Magic Desk这一平台后,就形成了团队制或者共同体框架下的学术交流,容易形成“集团效应”。比如,从指导团队看,除了两位核心教师之外,还会吸纳部分硕士生、博士生参与进来,这样就容易形成多面向的指导。我们认为,每一个教师都是有局限的,在具体指导中都会存在短板或者盲点,而每一个学生都是有亮点的,都存在把亮点放大甚至点燃的机会。因此,在这一特定的空间里,无论教师还是学生,无论是参与指导的研究生,还是要完成研究的本科生,每个人都将经历“观点冲突与辩驳之后的成长”。这种汇聚交叠式的学术实践过程,是有极大的挖掘空间的。
2.2.3 开展专题性学术训练
除了“大创”等项目和学位论文等“规定动作”之外,我们还积极释放Magic Desk的潜能,设计并实施了多样化的“自选动作”,而且首先从研究生层面展开了实践。比如,从2018年寒假开始,每个假期我们都会组织专题学术调研活动。结合老师的课题和研究方向,我们先后组织了“当代云南少数民族新闻事业调查”“‘重新发现城市·蒙自’城市调查”“石龙白族村的微信生活”“全民K歌用户的深度研究”等学术调查活动。由教师带队指导,迄今已经完成200多万字的学术论文和田野笔记,连续4次荣获云南大学“理解中国”假期调研奖励计划特等奖或一等奖。并且通过合作研究,老师和学生在CSSCI来源期刊上发表的高质量学术论文有10多篇。其中,2018年暑假组织的“重新发现城市”专题调查采取校际合作的方式进行,以20余位本科生为主体,从新文本写作实践训练入手,完成了“术”与“术理”的结合。2019年秋季学期,我们又依托这一平台,举办了首期本科生学术创新训练营,共吸纳16位本科生参与,这些学生来自4个本科专业。这次训练营尝试采取开放性的方法,由学生自主选题,进入平台参与讨论,前期效果很不错。
专题学术训练的好处,就在于学术训练过程的集中化。集中化学术训练较易产生“共同感”。比如,学术训练的主题设置和指导教师团队的研究方向与取向能够较好结合,产生共振;研究对象和范围的一致性,易于让参与者实现学术资源的共享;研究论题的相关性,则易于让参与者在研讨中实现自我反观与学术共鸣;而学术实践的组织化,则会给团队成员带来强烈的共同体感受等。更为重要的是,在集中化的实践过程中,参与者的思想碰撞会因为共同的关注领域和话题的相关性而变得更加活跃与有效,能产生真正的共聚效果。
2.2.4 组织小型深度工作坊
学术工作坊,是近些年学术交流与研讨的重要形式。其与一般的学术会议相比,最大的特点就是强调了学术讨论的深入性,在激烈的辩驳中往往会形成思想交锋的最大效益,以促进既有研究成果的再反思和优化。4年来,我们将这种研讨模式移植到Magic Desk平台中,组织了多次小型深度工作坊。比如,前面提到的专题性学术调查,当学生完成了论文之后,指导教师团队就会把论文纳入平台,由指导教师担任组织者,由10人以内的团队成员参加,每次对2~3篇论文进行集中“轰炸”,对论文存在的问题与缺陷开展“建设性批评”,并与研究者展开深入的研讨,达到全面“诊疗”的效果。又如,在指导本科学位论文的过程中,我们组织过多次小型深度工作坊,对本科生论文进行“会诊”,提出具体而深入的修改意见,不断提升论文质量。2019年春季学期,杨星星老师与本科学生郭东颖合作完成的论文《“与网络空间共存”——新媒体与视障学生互动的一项探索性研究》,就两次进入深度工作坊展开讨论。该文在听取了大量学术建议后,经过若干次修改,最终发表于新闻传播学重要学术期刊《当代传播》 (CSSCI来源期刊),这也是云南大学新闻传播类专业本科学生第一次在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
这种“会诊”式的学术讨论,通常采取的是“多对多”或者“多对一”模式。其优势就是讨论集中度高,穿透力强,每个“医生”都能通过自己的诊断提出意见,多重意见的交织往往能互相观照、互相启发、互相印证,甚至能衍生出与所讨论论题相关的新的话语空间和意义。这对具体的研究者而言,无疑是非常宝贵的财富,也是历练学术思维、提升研究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