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教学互动化:多重层次的教学交流

2.4 教学互动化:多重层次的教学交流

随着现代教育体系中学科的细化,各学科之间的界限日益明显,教学互动化不仅要强调课堂内师生之间的互动,还应调动多重层次的教学交流。虽然独立工作依然是科研工作者的特点,但“知识本质上是集团的产物”[23],通过专业性的探索合作,交流会往更深层次迈进一步,渗透到科学知识的生产层面。

2018年,一墨读书会发起“重新发现城市·蒙自”的调研项目。在项目运作上,实现了本硕博联动、教师联动、校际合作的三重交流。一是项目团队跨校组建,由云南大学新闻学院和红河学院人文学院共同组建调研团队;二是实现团队成员跨专业,本次团队成员包括文化传播、传播学、新闻学、广播电视学、汉语言文学、历史学等多个专业;三是实现团队成员跨层次,包括博士生、学术型硕士生、专业型硕士生和本科生。其借助多学科的视野和方法观察、记录与思考城市生活,形成了“社会学观察”“口述史记录”“深度报道手法”“人类学田野调查”和“非虚构写作”交叉互补运用的新文本实践。

在日常的读书会活动中,学生也在训练、形成学科特征的认知方式和表达方式,这就超越了旨在理解学科内容的学习阶段,而正在获得新的学习的性质。通过探究性的学习,参与者得以徜徉于构成学科的知识和表征学科性质的知识之间,不断探寻学习的目的和意义,同时被遮蔽的自我探寻也逐渐显露。这不仅限于专业训练,教学本身就是一种理解自我与他人的交往活动。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说: “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教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迪其自由正确性。”[24]一墨读书会也倡导师生之间的“心意相通”,通过建构共同体形成富有生命的交往,获得志趣与思想的投合以及彼此之间的理解和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