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反思与总结
云大“双创”班级建设至今,坚持目标引领、融合教育、服务导向、以文化人,通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科研能力训练的加强,着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第二课堂建设的加强,创新创业实践的着力开展,极大地提高了学生高端素质能力;“双创”平台的建设,使本科生创新创业条件得以改善;成果转化和项目孵化的推进,增强了教学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但在这一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显现出了一些实际操作中存在的问题。
(1)课堂设计不够精细。目前“双创”教学存在部分内容分散、层次不鲜明、无法形成系统回路的问题,同时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之间存在发展不平衡、相互不匹配、主题不集中和调控机制不完善的问题。
(2)校内创新创业教育教师与创新创业指导教师严重不足。随着“双创”教育的开展,学校对创新创业导师的数量和能力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要求教师积极参与其中,不断学习与思考,以此更好地指导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因此,必须培育壮大创新创业师资队伍,解决当前创新创业指导教师稀缺的问题。
在“双一流”建设视角下,为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实现“双创”班级的长远发展,必须对第一课堂、第二课堂教学内容进行精心设计,开设科学的“双创”教育课程,营造优良的“双创”教育环境,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加强“双创”师资队伍建设,引入社会导师模式,构建一支结构科学合理的专兼职师资队伍,提高教师授课的规范性和教学水平,完善“双创”教育师资建设机制。扩展学生的知识来源渠道,充分调动学生的思考积极性和行动积极性。
“双创”教育的开展提高了本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本科生就业观念从被动地找寻工作到积极主动地创建自己的事业的转变。云大高度重视创新创业工作,以“双建” (建设一流大学、建设一流学科)带动“双创”,以“双创”助推“双建”,统筹规划、高位推动,健全“双创”教育“1+5”协同保障机制,保证“双创”工作的顺利推进;强化实践平台建设,增加“双创”实操机会,“学、训、赛、创”四位一体,构建系统的学生“双创”能力培育机制;发挥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结合地方产业结构,引导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落地,对地方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起到了积极作用。
未来在进一步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云南大学将致力于认清和解决目前普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误区与教育教学中产生的乱象问题,总结经验,不断完善,与时俱进,寻求科学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长远发展模式,从而形成普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