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传媒类专业教学的特点
任何一门学科或一个专业,其基础理论都犹如知识金字塔的底座,对学生在专业领域的学习与成长起着奠基性的作用,离开基础理论的传授,将会导致学生的培养与成长成为无源之水。对传媒类专业而言,学者们积累了视角多样的理论探讨和学术思想,已经形成相对成熟的史、论和法等理论模块。它对于传媒类专业具有指导性作用,能够为学生搭建完整的知识结构,有助于思维方法和专业视角的培养。比如,通过学习各类经典受众理论,学生能够知晓媒介发展与受众的历史关系和受众对媒介内容的选择过程,树立从受众的角度来理解传、受双方关系的思维,将丰富新闻报道和内容生产的视角。又如,各类剪辑理论的掌握,使学生在具体剪辑过程中对镜头选择、节奏把握、声效控制等有理论的支撑,更易形成风格化的剪辑。具体而言,传媒类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体现在两个层次:一是在传媒类专业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掌握传媒类专业的历史、特点、规律等理论知识;二是传媒行业的涉及面广,关涉社会的方方面面,这就要求我们在传媒类专业教学中,不仅要传授专业性理论知识,还需要传授广泛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将传媒类专业放置到人文社科的知识背景中进行培养,提升学生的文化底蕴,适应传媒行业的发展要求。
传媒类专业的发展与传媒行业紧密相关,它的使命也是直接为行业培养专业人才。传媒行业各个工种如编辑、记者、编导、主持、后期制作等,均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对动手实操能力要求较高,动手实操能力是传媒类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在传媒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我们经常能看到“会摄影摄像、精后期剪辑、熟方案写作”等字眼,表明实践性在传媒类专业培养中的重要性。如果将上述的专业性理论知识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作为支撑传媒类专业的“道”,那么,采、写、编、评、摄则是传媒类专业学生所需掌握的共同专业技术,即“术”。报学研究者袁昶超认为,若只灌输基本的知识,而不增加技术上的训练,所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胜任像新闻这么专业的工作。“术”作为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对于传媒类专业学生而言,是进入传媒行业的入场券。但如果学生不掌握专业性理论知识,只在“术”上精通,那么将会沦为单纯技能应用型传媒人才。这种有术乏道的“工匠型”毕业生,缺少宽广的传媒视野,违背了大学教育的初衷。反之,如果没有掌握相应技术的实践能力,只具备理论知识,只会纸上谈兵,进入社会后也终将无法胜任工作岗位。总之,理论性专业知识与实践实操类专业技术,即“道”和“术”,就像鸟之双翼,对传媒类专业的培养来说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