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群建设的实施与保障
大气科学实践类课程群建设的总体思路为根据专业特色、培养目标及师资队伍情况,对现有的实践教学课程采用课程群模式进行整体规划及管理,破除知识之间的壁垒,打通课程之间的联系,以能力培养目标为纽带,以大类教学模块为抓手,逐步推进实践类教学课程群的建设与完善。
首先,对所有的实践类课程或含有实践类教学内容的课程进行重新划分,或者增加学时,或者进行拆分,根据能力培养目标的一致性和知识结构的亲缘性,将教学内容相近、开设时间前后衔接的课程划分为课程群的同一个教学模块。通过课程群设定重新规划实践类课程,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同步和培养过程的有序进行,有助于教学内容的延续和实践训练的逐步深入,有助于考查难度的一致和考核形式的多元展开,从而保证持续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例如,考虑到气象统计预报课程的实践性较强,在原有理论课基础上增加了27个学时的实践教学时间。
其次,对原有的实践教学内容进行全面梳理与优化,打破孤立的课程知识体系。根据实践能力培养目标来整合知识内容,重新编写教学大纲和制定教学计划,在课程群教学模块内明确理论知识—实践技能—能力素质的知识脉络,强调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之间的互补性与延续性,强调实践训练与能力达成之间的因果性与递进性。每个教学模块内的课程之间,教学内容紧密相关,教学目标高度一致,通过实践能力培养目标将各门实践课程有机地联系起来。
最后,对原有的师资结构进行重新划分、重新安排,优化师资力量,打造强有力的实践教学团队。根据培养目标的划分,将负责承担同一课程群教学模块的教师组成一个课程建设团队,在相同能力培养目标的框架下,既保证了该课程模块的教师都来自该课程群模块相关的研究领域,能够针对实践教学培养目标充分进行教研,又能够根据各自实践教学的专长,组成各个实践课程教学组,保证实践教学的有效实施。
同时,积极鼓励本科生参与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等各类学科竞赛和专业技能竞赛,以检验实践教学实施在各个阶段的培养效果和目标达成情况,并且针对性地开设“数学建模与创新实训”等课程,通过以练带学、以练促学,将能力培养目标与教学成果目标紧密结合,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主动钻研、主动拓展的实践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