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创新训练的价值分析
随着传媒生态的变化,新闻传播业进入了全面产业化、国际化发展的阶段。从市场格局和行业发展来看,传媒开始运用现代营销观念和市场运作模式来指导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以信息媒体为支柱、涵盖相关领域的产业化发展趋势[3]。在国际化发展方面,境外媒介资本和新闻传媒主体进入我国传媒市场的渠道更趋多元,这无疑加大我国新闻传媒市场竞争的规模和强度。因此,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已成为我国传媒业的必然选择[3]。与此同时,互联网、大数据及其他新媒体技术的出现,打破了传统媒介三分天下的传播格局,人们广泛利用新媒体进行交友、交换、购物、阅读、体验等线上传播活动,可以说,新媒体传播引起的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快速而剧烈,趋势不可预料[10]。
新闻传播行业的革新与调整让传统新闻传播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而培养什么样的新闻传播人才是新闻传播教育改革中亟须解决的问题。回顾现有文献,有学者倡导新闻传播教育者应紧跟媒介前沿的发展变化,立足新平台,运用新手段,集中训练学生的脚力、眼力、脑力和笔力,并将“四力”作为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11]。还有学者较为全面地概括了当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立体化特征——厚基础、精专业、重能力、强创造,并将其作为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3]。以上观点不仅揭示出新闻传播教学工作的复杂性,以及在传媒生态和教育观念动态发展之下优秀新闻传播人才的复合型特征,还将新闻传播教育中的老话题——“传道”与“授术”的关系,重新推到我们的面前。
具体说来,“传道”重在“学理阐释”,而“授术”则强调“技能提升”。长久以来,“传道”与“授术”是新闻传播专业教育活动的重要指向,要寻求“学理阐释”与“技能提升”之间的平衡。近年来,我国的新闻传播教育一直致力于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比如教育部、中宣部于2013年6月联合下发《关于加强高校新闻传播院系师资队伍建设 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明确提出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计划,不仅强调不断深化高等新闻传播教育综合改革,提高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质量,还要求高校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实践教学环节,逐步推动新闻教学与新闻实践相结合。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很多高校积极行动起来,与相关媒体机构建立紧密联系,构建校媒合作办学平台,探索校媒合作办学模式[12]。
从这个角度讲,卓越新闻传播人才的基本内涵要求新闻传播者既具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扎实的专业理论素养,又具有新闻业务能力和实践技能。比较遗憾的是,一些新闻传播专业类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存在较为明显的急功近利倾向,他们对实际操作训练具有浓厚的兴趣与参与精神,而在理论知识结构和专业理论素养方面显得较为薄弱[3]。这样的后果是,他们刚刚到新闻媒体工作时能够很快进入角色,但工作一段时间之后,会因缺乏扎实的理论素养而最终制约了其实际工作能力的提升,显现出后劲不足的情况。针对这样的弊端,有学者提出“研究型教学”的模式,主张更好地把“纸上谈兵”与“实战出击”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去分析解决现实问题,并让学生形成富于想象力和创造性的思维模式。其核心价值就在于,在“传道”与“授术”的协同配合下,通过研究性训练和研究性活动,培养学生独立的思考精神、敏锐的问题意识和突出的解析能力[3]。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学术创新训练不仅是大学生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和具体手段,还是新闻传播教育教学的法宝。它的功效至少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促使学生积极调动和运用既有知识体系;其次,帮助学生吸纳和消化新的专业知识;再次,让学生从理论层面思考本专业领域复杂、多变的现实;最后,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想象力。因此,我们结合新闻传播学科的特点,在专业教育教学实践中,始终把学术创新训练作为贯穿于学生知识学习的一条主线,并努力探索学生在此过程中与其他创新训练主体之间形成的多向互动,努力使之成为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特别是启发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