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定位精准化:学术导向的读书会
一墨读书会的宗旨是“开门读书”,对于参与者不设限,读书会的举办信息直接在微信公众号中公开。读书会读书活动并非浅层次的日常对话,而是由科学的话语形成交流的尺度。读书会既是开放的,也受到专业领域的影响,强调以阅读为基础进行学术思考、学术对话,打造开放立体的学术性和社会性空间。除了常规的阅读活动之外,读书会特别开设民族与传播专题和传播与社会学术论坛,邀请了诸多相关研究领域的学者把个人的学术研究进行分享[2]。
科学知识的增长就是思想从一个人传递到另一个人的一种扩散过程[9]。在读书会展开苏格拉底式对话的过程中,参与者聆听和理解他人想法,同时厘清自己的思路、学会表达自己的见解,在表达的冲突、协商中实际上正产生着新的知识。读书会不仅是读书活动或学术讨论得以发生的场所,而且在其中新的问题得以提出。读书会从始到终、循环往复的过程不断地凝聚起集体智慧,形成共建的知识生产体系。
2014年“我读”微信公众号建立,从2016年起相继开辟“读观点” “读田野”“读原典”“读大师”“读城市”等系列栏目,展现相关研究成果和思考。微信公众号不仅是传播读书会生产的群体知识的新载体,还成为激发学术想象力的另一重空间。线下读书会结束后,小编团队整理、转述读书会的现场讨论,在公众号中发布推文,读者能够再现跨时空的持续讨论,构建起更大范围的教学共同体。
尽管网络技术在改变着知识获得与使用的情境,但更值得审视的是,“教育技术的革新不仅仅是技术手段的进步,而且涉及技术应用背后教学观念、教学模式的更新”[18]。组织专业性的阅读活动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技术,也在技术应用和教学观念等方面推动着教学改革。制定书单和阅读主题相当于做“教学大纲”,秉持着“一墨读书会不只读传播学的书,更读来自不同学科、研究领域最经典、最新、最好的书”[3]的观念,读书会在微信公众号中推荐了跨学科视野下的专题书单[4]。专业的训练是必要的,而打破学科的内卷化则需要更广泛的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要不断拓展个人学科和知识的边界,进而建立学术的想象力。读书会倡导知识群体要建立体系化认识,并非孤立认识,要不带偏见地致力于科学研究。当然,我们通过阅读最终讨论的问题依然要与研究指向紧密相关,形成具有紧密中心而非弥散的话语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