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模仿性实作
在学术训练的开端,经常会有学生对老师说,自己就是学术“小白”,文章看了不少,讲座听了不少,但就是不知道该怎么去做研究。通常,老师给学生的回答就是,那不要紧,就跟着老师“一条路走到黑”。这个对话的意思是,教师要成为学生进入学术之门的引路人和同行者。
言传身教是教育的基本方式,教师的言传身教,可以从自己的研究经历与学术成果讲起,这样可以给学生提供最近距离的学习样本。模仿也是重要的学习方式。当然,模仿并非是一种机械地搬用和复制行为,而是经由这个阶段逐步触发学习者的内生性潜能。这里面蕴含着一个学习的机理就是,模仿可以视为“依葫芦画瓢”。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把自己当成离学生最近的“葫芦”,作为学习者,要通过仔细观察与深刻体验,去揣摩和体会“瓢为什么是这样画的”。当这个问题被学生提出来的时候,作为“葫芦”的教师,就可以给出最鲜活的答案。
这些年来,我们累积了非常丰富的研究案例,包括指导教师的研究案例、本学科的前沿案例、相关学科的研究案例及学生在学术训练中完成的研究案例。这些案例就是让参与学术训练的学生可以观察的“葫芦”。在学术训练的实施过程中,我们会以不同的案例展现与分析,告诉“葫芦”不同部位的特征。比如,选题怎么来的,文献梳理是怎么做的,材料是如何搜集的,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在哪,研究思路到底是怎样的,观点是如何被证明的。有了这些分析之后,我们还会给学生的尝试性研究提供“范本”,让学生依照“范本”或“标准文本”进行全过程模仿。当然,这个阶段不是强调创新,而是强调清楚与规范。提供模仿,甚至偶尔的“套作”,学生的收获就在于,其研究实践是有章可循的,其过程是遵循研究规范的,其表达是符合学术话语系统的。
模仿性实作的最大好处,就是能让学生完成一次全面的研究过程“演练”。尽管通常情况下,其结果往往学术含量不高,但这也意味着学生正以实际的行动,成为学术实践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