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实践案例设计

4.1 实践案例设计

4.1.1 活动目标

以“需求分析和概要设计”阶段为例,在制定学习目标时,充分整合“专业实训”课程目标,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需求分析与概要设计”阶段协作学习目标

4.1.2 学习活动设计

学习活动依据课程改革思路的六个阶段进行设计,教师学生的活动随着知识建构过程的发展而改变,教师在其中主要为引导者和辅助者,学生为探究者和协作者。

4.1.2.1 “知识共享”阶段

知识共享过程包括问题提出、尝试求解、形成假设和公开表述。该阶段主要为各组内部想法的分享,小组整体想法与教师的共享,教师作为小组的引导者参与学习,并根据不同阶段的项目任务引导学习小组明确阶段建设内容,进行合理分工。

4.1.2.2 “知识协商”阶段

知识协商过程包括头脑风暴、冲突辩论、观点发展、共享理解。结合“云班课”头脑风暴活动模块和小组讨论QQ群开展学习活动,教师在其中引出驱动问题,激发小组讨论,小组通过对问题的深度探究形成任务方案。

4.1.2.3 “知识创造”阶段

知识创造是小组形成和完善任务方案的过程,在知识协商基础上形成的解决方案需要经过方案的论证、评估,最终完善方案。在该过程中,小组需要为教师展示充足的论据来论证方案,教师则为小组方案的完整性和可行性进行评估,并给出改进的指导意见。

4.1.2.4 “知识吸收”阶段

知识吸收通过小组反思、观点分享和知识总结促进集体认知的形成。在该阶段,教师要为学习者创设面对面的交流环境,学习小组对方案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协作反思。该阶段的活动需要每位学习者对问题进行思考并分享,在互相交流之后进行总结,形成最终的集体认知。

4.1.2.5 “知识应用”阶段

知识应用是将理论知识落实到项目实践的过程。在该阶段,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完成项目建设的阶段性任务。教师应充分发挥活动的引导者作用,在个体内化、任务分工、探索实践和任务整合阶段为小组提供指导。

4.1.2.6 “知识反思”阶段

知识反思阶段的活动建立在阶段化实践成果的基础上,通过作品展示,引发教师和其他小组的评价。一方面,教师需要提供课堂环境支持小组的汇报评价,教师和其他小组可根据汇报小组的汇报情况对其提出建议;另一方面,各小组需要在“云班课”中提交作品,教师将作品的评价方式设为“教师评价+组间互评+组内互评+个人自评”。本阶段的学习活动包括多元评价、系统总结、项目优化和创新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