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空间开放化:充分延展的教学空间
2025年11月13日
2.2 空间开放化:充分延展的教学空间
“学校起源于一个人坐在树下,与一群人讨论他的理解,他并不明白他是个教师,他们也不明白自己是学生,学生们在思想交流中做出反应……很快空间形成了。”[19]路易·康对于学校起源的描述,将教学空间看作以人为主体的交流所建构的关系性空间。教学作为一种实践活动,需要依托于有形物质空间或者虚拟网络空间展开。秧田型、马蹄型、圆桌型的教室,专业教育的研究室、实验室,还有网络空间等,塑造了不同形态的教学空间[20]。然而,如若仅从静态的场所、设施这种“物”的层面认识教学空间,恐怕遮蔽了空间中的人以及人所开展的教学活动的文化意义。
“空间是社会关系的容器”[21],从教学关系的维度考察,一墨读书会所塑造的教学空间具有开放性的特质。一方面,探索真知、寻求共进的共同体关系取代了梅贻琦先生所批判的传统师生关系。参与对象、讨论内容、活动形式都是开放的,师生共建、共享“协同的精神”,形成了更具弹性的教学。另一方面,教学空间在不断地延展,共同体成员日常的交往由线下延伸到网络中,形成了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学术讨论的文化氛围。现行的制度化的教学考评不断强调教学过程中的在场,而导致了对教师不在场教学“隐形劳动”的忽视。在非正式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更具有专业自主的空间,可以灵活地安排教学时间、教学内容,参与者在观念、体验、情感等方面不断发生碰撞,建立起一套及时反馈的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