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局部性变动
2025年11月13日
3.3 局部性变动
有了“依葫芦画瓢”的经历,学术训练的参与者就对学术研究的观念、路径及规范等有了初步的体验与认识。在这一基础上,老师就可以进行更深入的引导。比如,对模仿性实作进行过程性反思,主要参照被模仿文本,剖析模仿性文本的局限与不足,同时也可以对被模仿文本展开批判性思考,从而引导学生从微观、具体角度完成对模仿性文本的改造与优化。这一过程是局部性的,往往不对文本“伤筋动骨”,更多的是选择局部进行提升与完善,比如学生的学术视野不够开阔,可以提示与引导学生查阅和消化更多的文献来补充。这种局部性的修正,对学生增强研究意识和提高研究能力是大有裨益的。此外,老师可以尝试让学生在模仿性实作的基础上展开一项小而新的研究,可以参照模仿性实作的过程展开,但要求有局部性变化。这样,当学生提交一个新的研究文本时,就可以展开总体分析与局部变动的优劣评析,让学生对其中的“变”与“不变”展开讨论。
从表面上看,局部性变动是将学生存在的问题拆解开来,逐个进行击破。尽管这样的操作过程未免有些机械,甚至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嫌疑,但每个细小之处的变化,其实都是学生点滴进步的过程。学术研究是一个由表及里渐进探索的过程,同样地,学术创新训练也需要步步推进。局部性变动的最大价值就在于,它契合了有效渐进学习的特征,也促成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和创新因素的逐步显现。换句话说,当学生重新审视模仿性文本的时候,所产生的疑问和对文本的修正,都是主体性思考的成果,这也正是促成学生自我质疑、自我纠错、自我提升的重要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