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多元课堂”的意义

4 建构“多元课堂”的意义

围绕学生创新训练构建的“多元课堂”,首先是实现了创新能力培养的多平台。将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两个平台有机统一,打破传统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单一模式,做到课堂教学和课外教学互补和相互支撑。其次是实现了创新能力培养的多渠道。将教师教学与校外行业专家教学两个渠道有机贯通,做到学界和业界合力培养学生的合作局面。最后是实现了创新能力培养的多形态。“多元课堂”既有模拟化的实操演练,又有真实环境的亲身参与;既有论文、作品的成果要求,又有商业项目的托管运营,从主题到内容做到了形态丰富多样。以创新训练为目标,依托“多平台、多渠道、多形态”建构的“多元课堂”,对于传媒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通过增强人文素养,拓宽了学生创新的视野。有学者认为,高质量传播内容的生产能力首先并不取决于生产者的专业技能,而是依赖信息传播者的人文与社会科学素养、对新媒体条件下社会问题及其发展变化的深刻认识,其次才是信息传播专业技能。还有学者指出,“面向社会培养新闻传播人才,可以有两个层次的目标期待:一是培养公共传播业的行动者;二是培养参与和服务公共传播业建构的良好公民”[8]。这都表明当今的传媒行业,不仅要求从业者具有事实选择、价值判断等专业知识,还应该有较强的人文素养。“多元课堂”打破了传统培养模式中以课程为载体、以课堂为中心的独立体系,打通了“采”“写”“编”“播”“制”等各环节,从传媒行业整体的视角对学生进行学术创新训练,帮助学生打通传媒类各专业之间以及传媒类专业与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经济学等相关专业之间的边界,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学生具有较好的综合人文素养,不再仅仅以传媒单一的眼光审视社会,对于科学认识与反映社会十分关键。综合人文素养作为一种内化于心的知识体系,无论在理论探讨上,还是在新闻内容生产上,都为学生站在更高的角度开展创新提供了丰富的养分。

第二,通过加强社会接触,筑牢了学生创新的基石。面对新的时代境况和和现实问题,无论新媒体技术如何革新,培养传媒类专业学生运用专业化水准以批判精神深刻地认识社会和反映世界的目标始终不变。通过“多元课堂”,使学生积极投入社会实践,边学习专业知识,边感知社会的多元性,有利于培养他们运用传媒的视角审视社会,做到虽然身在学校、身为学生,但仍可以对社会有自己的独特体会和感悟。

第三,通过强化“术”“道”结合,提升了学生创新的质量。尹韵公研究员曾深刻地指出,新闻教育多年来陷入“术多于道”的误区,他认为“道”比“术”更重要,他建议两者兼顾、互相结合[9]。还有学者提出,传媒类专业教育应以内容为主,技术为辅开展培养。以课堂教学为基础、以课外教学为支撑构建的“多元课堂”,使学生跳出课堂的单一知识点,面对综合性的问题,不仅有“术”的具体实践锻炼,还有“道”的个性化发挥,有助于“术”和“道”的结合。

以学术创新训练营为核心构建的“多元课堂”,除了打破专业壁垒、加强社会接触、强化“术”“道”结合之外,更为重要的是它营造了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环境,彻底改变了以往那种在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日常管理上统一化、无差别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它以学生综合能力中最为核心的创新能力培养为引领方向和努力目标,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使课内外教学互为支撑,注重学生个性和兴趣的培养,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有利于学生尽早找准自己努力的方向,实现自己独特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