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大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的应对对策
如何依托大创项目和课外科技竞赛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个很大的话题,笔者仅依据个人体会,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可能的对策。
首先,对理工科类创新活动而言,除了经费资助外,活动项目还需要科创平台及相应的配套管理制度给予支撑。科创平台包括实验室和基本的常用仪器设备等,配套制度包括实验室管理、进入实验室的人员管理等相应制度,同时指导教师还应对学生进行仪器使用方法的培训。除了硬件条件之外,科创氛围的营造也十分重要。指导教师应经常向学生强调科研工作的严谨性,使其树立应当认真对待科创活动的思想。学院应组织教师、专家在项目的中期及结题时对项目团队开展的科创工作及项目经费的支出进行考核,并要求所有项目成员参加考核,对项目执行情况较差的予以批评警示,在学生群体中建立起科创活动需严谨和积极开展工作的心理。对学生成绩的加分,学校考评更多应当依据项目所取得的实际成果,而并非仅仅是项目挂名,杜绝学生为了综合成绩加分而申报“大创”项目但又不积极执行的情况。对学生课外时间投入不足的问题,建议学校针对低年级学生就教研室全体教师的科研工作等进行介绍,辅以一定的科研讲座,使学生在全面了解师资力量的基础上对专业内的研究方向和未来开展科创活动的可能性有较好的认知,减少学生参加科创项目的盲目性,提高项目与学生兴趣的匹配度。同时,学校还可辅以学生会团队对活动的推介,激发学生开展科创活动的热情,尤其是将对专业了解还不深、对专业未来前景还较为迷茫、开展科创活动积极性还有待提高的那一部分学生的热情调动起来,使其向积极参加项目的学生靠拢。
在如何产生科创成果方面,建议大学生创新项目的设置除了与教师的科研课题和专业特点紧密结合之外,还应当充分考虑项目的难度(即可实施性),不建议设置需要较高实验操作条件和技能或需要大量采集野外样品及有较高数据分析要求的项目。项目内容不宜过多,在学生按正常情况开展科创活动的情形下,内容以发表一篇中文期刊论文或申请一个专利为宜。以笔者设计并指导的“大创”项目为例,其主要内容是一个基于生物炭材料的人工湿地的设计构建及其处理生活污水的效果分析,学生通过购买材料进行设计组装,并开展一定的水质监测(学生已获得“环境监测实验”课程的培训)和数据总结分析即可完成,因此学生基本没有畏难情绪。虽然学生对项目的科学意义还不够理解,但该项目的实验装置的组装相对容易,运行效果相对容易体现,学生有一定的成就感,促进了项目的持续推进。在完成实验装置组装并获得了一些初步实验结果后,项目组成员利用假期时间撰写了一个实用新型专利。通过撰写专利报告,项目组成员在专利内容架构、实验装置设计及其作用原理认知、科研写作甚至装置设计图绘制等方面的能力均得到了一定的锻炼。专利的申报也进一步增强了项目组成员开展科创活动的信心和热情,促进了该“大创”项目的持续推进,团队以该项目和专利的内容参加“挑战杯”科技竞赛。该竞赛需要撰写作品报告、制作路演PPT以及现场路演。经过这些环节,学生的数据分析和图表绘制能力、科研成果汇报PPT制作水平、现场接受专家评审并与专家进行交流的能力均得了一定的锻炼。总的来看,该“大创”项目达到了锻炼学生科创能力、增强综合专业素质的目的。当然,项目组成员还应进一步深入理解项目的科学意义,争取撰写科技论文,进一步锻炼科创能力。此外,项目组还应加强跨学科合作,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如与信息软件类专业学生合作将环保设备信息化、智能化等,这将大大增强项目内容的创新性和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