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构建原则
2.1.1 参与—互动性原则
探究性教学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教师作为探究式教学的导师,其主要作用是控制、引导与协调。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受众,同时又是主人。整个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操纵、引领下进行的,但同时要强调师生的广泛参与、协调互动。也就是说,教学内容、方式、进度等,都要在充分考虑学生的情况、意见和要求等的基础上来选择与安排。通过交互式的师生互动,形成积极、主动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正反馈效益。
2.1.2 重点与整体相结合原则
世界人类活动迅猛变化,多重思维方式与思潮交替作用及相邻学科的发展等,使古老的人文地理学沉淀了丰富的传统与现代理论和技术方法。全面细致地学习所有人文地理学理论,掌握所有人文地理问题分析研究技术方法,几乎是不可能的。 “人文地理学”课程各环节、各阶段教学应有侧重点,但同时也要注意整体性,即各环节、各阶段的教学要有机地衔接起来,基本理论与技术方法的学习与训练必须体系化、阶段化等。
2.1.3 原理与技能相结合原则
探究式学习过程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起点是人文地理学的基本原理,阶梯是适合的思维方法和分析技能。在“人文地理学”课程探究式教学模块建设中,要防止轻视理论,即“有地无理”现象,要强化原理教学,同时要加强创新思维和分析研究技能的训练,通过“质疑、奇思、创新”获得新认知、收获新体验。
2.1.4 形式多样化原则
高校“人文地理学”课程探究式学习模式应该是多样性的。无论是在课堂原理学习中,还是在课内外区域人文地理问题研究活动中,都可以按探究式学习理念,探索不同的探究式学习结构样式,完善多样性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构建,最终实现探究式学习的目标。
2.1.5 循序渐进原则
探究式学习的多种教学结构样式,难易程度有别,其分析、解决问题的基础理论也有深有浅。教学过程必须顾及学生的接受能力,由浅入深、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地安排教学内容、选择探究式教学结构样式、合理调控进度等。
2.1.6 个性与共性相结合原则
个性化原则含义有二:其一,学生是有差异性的个体,创新是从标新立异中获得的。探究式教学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创造性学习,即在观察问题、思考问题、质疑内容、解决问题和学习结果表达等方面不局限于常规,而有自己独特的视角和方式方法。其二,区域人文现象差异很大,对区域人文地理问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充分展示空间个性特征。但同时也应该注意到区域人类活动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人类活动空间现象还表现出具有共性的一面。通过区域对比,揭示人类活动空间现象的共性规律,也是人文地理学探究性学习的重要任务。因此,在探究性教学中既要分析个性问题,也要研究共性问题,更要鼓励对共性问题的个体差异化性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