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人文地理学”课程体系探究性教学模块实践

3.1 “人文地理学”课程体系探究性教学模块实践

自2013年起,笔者将前述人文地理课程体系探究式教学模块的设计在多届资环本科专业“人文地理学”课程教学中进行了实际应用。校外探究模块的实践也在学院云南新平县人文地理野外实习基地进行过。通过这些实践活动的尝试,笔者对“人文地理学”课程开展探究性教学获得了一些初步认识。主要为如下几个方面。

3.1.1 在整合教学资源、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提升学生动手能力等方面成效显著

这种人文地理课程体系探究式教学模块的建设,将主要承担理论知识传输的“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课堂教学,与主要完成技能培养的“人文地理野外实习” “城乡规划实习”等实践性课程有机结合起来,有效地整合了教学资源,相当于构筑了一个“人文地理学”的大课堂,使学生对枯燥的理论知识有了更形象、更具体的理解,对理论知识的应用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使他们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明显提高。有一届GIS专业班学生,仅修读“人文地理学”课程,而未修读“经济地理学”课程,就参加“人文地理野外实习”,实习中体会到知识的不足,第二年绝大部分同学同下一届学生一道选修了“经济地理学”课程。

3.1.2 在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研究型创新人才等方面,效果尚待较长时间追踪研究确定

毋庸置疑,这种人文地理课程体系探究式教学模块的尝试,由于无法追踪、评估学生后期成长情况(研究生及工作阶段等),以及在训练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环节设计上也有一些不完善之处,故人文地理课程体系探究式教学模块在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研究型创新人才等方面,效果目前无法判断,需要较长时间追踪学生成长轨迹,才能得出科学的评价。

3.1.3 任课教师的变动,影响到探究性教学模块在教学实践中的延续性

因为“人文地理野外实习”“城乡规划实习”等实践性课程的带队指导教师工作辛苦,责任重大,故这类课程每次均由相关专业的教师轮流任课。由于每位教师的专业背景有一定差异,对这些课程教学内容和重点的理解和把握不一,因而在这些实践性课程教学过程中,并不是每位任课教师都能严格按照校外探究模块设计思路开展教学,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探究性教学模块在教学实践应用中的延续性。

3.1.4 部分学生有畏难情绪,不愿意作较深入的探究

不少在长期应试教育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学生,进入大学后,仍然习惯于“记笔记,背笔记”“教师说什么就是什么”的简便学习方式,较难适应探究性教学方式的要求。在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新性要求较高的环节,一部分学生对区域人文地理问题仅满足于一般探究,不愿意做较深入的探究、寻求更多样化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