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挖掘校区地质地貌资源,讲好校区地学故事——以云南大学呈贡校区为例

充分挖掘校区地质地貌资源,讲好校区地学故事——以云南大学呈贡校区为例

周余国 王玉朝 唐 珉 刘 铮 赵志芳

摘 要 云南大学呈贡校区及周边主要出露古生代地层,岩层产状稳定,岩性主要有化学沉积岩类、碎屑岩类和玄武岩类,叠层石、三叶虫、小壳、珊瑚、菊石等化石资源丰富,地层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清楚,水文地质特征明显,岩溶(喀斯特)地貌、流水地貌、湖泊地貌、斜坡地貌、红土地貌等多种地貌类型发育。这些丰富的地质地貌现象,是开展地质地貌学综合实习、讲好地学故事的重要资源。本文以云南大学呈贡校区为例,依托上述地质地貌资源,融入开放式、师生互动式、多目标驱动式的教学元素,省时省钱、就地就近开展校区地质地貌学综合实习,易于让学生加深对“地质学与地貌学”这一课程重要知识点的理解,易于学生将地学知识具象化并在头脑中“定位”,古生物化石的寻找与挖掘,利于学生激发好奇心,满足成就感。通过综合实习,提高了课程含金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对在依山傍水、临湖临海等位置的大学新校区开展此类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地质学与地貌学”课程作为一门传统的专业基础课,在中国地理学、地理信息科学、农学、生态学、土地资源管理等非地质类本科专业广泛开设,数十年来很多高校教师对于如何上好这门课程做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如齐童等提出理论实践结合法[1],杨坪等提出“互联网+”以及将乐高积木、橡皮泥和彩沙等儿童玩具与地貌学教学相结合[2~3],凡少影、魏晓等提出“互动式教学”[4~5],赵文廷等提出“可拓教学法”[6],严宁珍等提出“案例教学法”[7],李晓刚等提出“四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8]等。

随着中国高校的合并、升级,高校总数现为2956所,相当多的高校都开办了地学、生态学等专业。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很多高校都在大学城或城郊接合部开办了占地面积上千亩的新校区,相当一部分高校更是拥有依山傍水、临湖临海的花园式校园,校区及周边地区地质地貌资源丰富。

云南大学地理科学系、地理信息科学系自2014年开设“地质学与地貌学”课程以来,该课程一直由富有野外地质工作经验和多次在全国性教学比赛中获奖的地质学专业教师任课,这极大地保证了本门课程的教学质量。本课程开设后,存在以下问题:内容多,课时少;学生地学基础薄弱,理论授课空洞乏味;配套实验课时,学生面对一个个孤立的矿物、岩石、化石标本和摄影图片,往往会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之感;野外实践教学受经费、实习地选择、时间、安全等因素限制,学生对地质现象和地貌景观的具象化学习认识机会不多。基于此,本文以云南大学呈贡校区为例,在开展“地质学与地貌学”教学课程中,将校区及周边地质地貌资源融入课程教学实践,就地就近开展地质地貌学综合实习,以期讲好校区地学故事,提高课程含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