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实践效果分析
2025年11月13日
4.2 实践效果分析
4.2.1 合作要素变化
以第三小组的合作要素变化为例(如图1所示),实验开始之后,小组内部的目标与分工更为明确,各成员更加明晰自己的个人责任,人际和团队合作技能浮动较为明显,可推断小组内部形成了积极的相互依赖关系。

图1 第三小组合作要素变化图
4.2.2 社会交互分析
社会网络能够对行动者的社交网结构进行量化分析,从影响力、中心性及凝聚子群等维度展示学习者之间的社会关系[6]。我们可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探究社会性互动对深度知识建构的影响[7]。本研究使用UCINET6.0分析实验前后的班级社会网络结构,如图2和图3所示。

图2 实验前班级社会网络结构

图3 实验后班级社会网络结构
根据社会网络结构图可知,实验前的社交网络密度为0.199,实验后的网络密度为0.378,班级的社会互动在实验前后具有较为明显的差异。实验之后班级具有更明显的社会互动关系线,且没有出现独立学习者。
4.2.3 知识建构水平分析
运用Gunawardena[8]的协作交互分析模型对班级在“云班课”及QQ群中的讨论内容进行分析,实验前后知识建构的五个层次水平如图4所示。

图4 实验前后知识建构水平
从图4可以看出,实验前后的知识建构水平存在差异,在质疑与讨论、协商与建构两个中等水平上差异明显;假设与检验、共识与应用属于高层次的知识建构,虽然发言条数在整体讨论中占比较低,但其与实验前相比仍然呈增加趋势。采用了基于知识建构的课程教学模式之后,该班级在协作讨论中实现了低层次知识建构向高层次建构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