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 独特性挖掘
2025年11月13日
3.5 独特性挖掘
通过上述阶段的训练,学生初步形成了对研究过程及实践文本的整体性观照,并能从微观、中观乃至宏观层面进行思考与检视。最后一个阶段,就是通过独特性因素的挖掘与展现,实现学术创新的集大成阶段。这个阶段,首先,老师要引导学生完成几个“回归”,一是回归到研究对象的历史脉络之中;二是回归到研究问题的学术脉络之中;三是回归到具体研究的思想脉络之中。这几个“回归”,就是反复展开“情景对话”的过程,通过不同的对话,就容易挖掘研究实践中的新因素。其次,老师与学生要展开更为广泛的互动,对萌芽之中的新元素进行立体评价,真伪辨识,确定新元素的创新性质及创新空间的大小。最后,老师要指导学生完成创新性表达,形成一个颇具新意的规范性研究成果。
通过这一过程,学术训练参与者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释放与发挥,其创新意识的主导作用得到凸显,创新思维得到有效训练,也能有效提升创新能力。应该说,在学术训练过程中,要实现真正的独特性和创新性,确非易事,但作为一种目标,独特性挖掘是学术创新的必经之途,也是高质量学术成果的显著特征。
上述五个阶段的描述与分析,大致展现了本科学术训练的进阶过程,但具体过程的特殊性、复杂性与交互性,是很难做到全景展现的。需要说明的是,这样的流程设计,只是本科学术创新训练的一种具体的实践路径。同时,这一描述与分析,主要侧重于过程及目标,对于具体实践中的诸多能动因素,如开放性讨论、共同体互动模式等,并没有展开。此外,上述五个阶段的划分并非线性的,在实践中会有诸多的交叉与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