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言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1],推进大学科教融合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本科教学是高校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以高水平科研支撑高质量本科教学,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同时还有利于通过“学术育人”实现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2]。目前,分段式学制存在缺乏连续性、完整性、系统性的问题,专业教育需要形成“贯通式教学理念”[3],将学术创新训练融入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之中。
2019年9月,云南大学新闻学院“基于本科生学术研究能力培养的‘多元课堂’的建构与实践研究”课题组对2019级研究生进行了专题调查,基本内容是对本科阶段学术训练和毕业论文完成情况进行总体把握。本次调查采用书面访谈、线上访谈与焦点小组讨论的方法,覆盖新闻学院2019级全体硕士研究生,包括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型硕士,涉及新闻学、传播学、文化传播、新闻与传播4个专业,合计82人。调查结果显示,在本科阶段,有48%的学生没有参加过较为系统的学术训练课程,有55%的学生没有参加过除了毕业论文之外的学术训练活动,近60%的学生表示,本科阶段的学术基础不牢实,对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和科研都形成了明显的制约。同时,有一半以上的学生表示,由于缺少系统化的学术训练,本科毕业论文完成的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在选择论题、梳理文献、搜集材料、研究方法应用等方面感到吃力,论文质量普遍不高,甚至有许多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都是由指导教师直接指定。
上述调研结果,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本科专业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学生由于在本科阶段缺乏必要的学术训练,进入研究生阶段就容易出现诸多的不适应。当前,越来越多的高校已认识到本科生科研训练的重要性,学术创新训练体系化成为高校完善教育模式、丰富教育内容、提高教育质量的一项重要工作。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仍存在诸多问题,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本科生科研能力建设与评价机制不完善,缺乏参与科研的激励机制和系统性措施,难以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二是缺乏系统性的课程设置,本科生在研究观念的形成、研究方法应用、文献管理等方面存在较多问题;三是缺乏系统性的训练环节和稳定的科研平台,学生的参与面和参与深度不足。基于上述认识,本文试图从“科研育人”的视角,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对本科阶段学术创新训练的理念与实践路径进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