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 “面”对“面”:集体讨论与成果分享

4.4 “面”对“面”:集体讨论与成果分享

对于参加石龙村微信生活研究课题的学生而言,2019年1月18日是一个特别的日子。在石龙村调研队一行十余人的微信朋友圈里,都有着对那个“疯狂”凌晨的记录,如:“这个从清晨玩到凌晨4点的‘游戏’!永远记住这个夜晚!” “这个时间,这个经历……10点30分到4点30分跟大家一起‘玩游戏’!收获多少,用言语已经表达不出来,只能尽快尽力写出来。” “讨论到现在!这个游戏玩得太刺激了!看啊,真的看到石龙村4点30分的星星。”“不知不觉竟讨论到现在,我们都是见过凌晨5点的石龙村的人了,在离开前希望能够交更多的朋友,听更多有意思的故事。”“让我再看你一眼,从早到晚。”这个游戏是如何开始的,我有些记不清,但其过程至今令我记忆犹新。这样的工作方式的确是我们在田野调研中的惯常,具体说来,我们会在一天的田野调查后开一个讨论会,把成员聚集在一起,除了帮助大家梳理调研思路、把握调研重点,更为重要的是让每个人(包括老师)针对各自的选题相互发问。面对其他队友的提问,学生和老师必须悉数当天调研中的一点一滴,最终目的不是轻松过关,而是弄清各自对田野的掌握程度,这就是我们的田野工作方式。如果说,我们在田野工作中面对的难题之一是如何说出以及说出多少自己在田野中的体验,那么问题无疑早已在我们的游戏中解决了。进一步说,在这一特定的游戏空间里,无论老师,还是学生,每个人都经历了头脑风暴后的观点冲突和辩驳,而激辩的过程不仅仅廓清了调研的思路,还把每个参与者都置入围绕学术创新训练形成的共同体框架之中。

我们基于田野调查形成的研究成果,还会通过“面”对“面”的分享得到广泛传播。比如,我们在2018年5月面向全院师生发起的“大羊故事分享会”。会中,我们师生三人把在普米族大羊村的调研经历分享给其他师生,有趣的是,我们三人从各自视角出发重新审视调研中的所见所得,提醒大家,民族志和田野笔记作为一种方法论实践,在今日或许也将迎来不同的言说和表达的机会[15]。不仅如此,我和另外一位论文合作者还被邀请到本科生“新媒体与社会”课程的课堂上,把田野考察和学术写作融入教学。对学生,这意味着突破单一的知识和理论的学习,进而进入研究过程和知识生产的脉络;于我们,则是重新自我审视和反思的历程。这便是团队制或者共同体框架下的学术交流,它形成了一种“集团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