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身份与认同:共同体的文化情境

3.3 身份与认同:共同体的文化情境

持续发展专业教学的共同体需要重建互动性的教学实践,香港中文大学的学者提出的“双路径专业学习模式”[29]强调了互动的重要性。师生相互卷入共同体,同时具有学习者、研究者、合作者的多重身份,促使参与者形成对一系列专业问题的共同关心或者对某一领域的兴趣,产生持续的交互关系。

学生在参与过程中逐渐发现了学术兴趣,拓宽了知识面,树立了问题意识,不断进行自我反思并培养了解决问题的能力,认知与确认了个人的学习目标。反思传统的课堂教学,非正式的教学实践发展了一种师生探究合作的模式。在此过程中,课堂中的权力关系不断消解,教师权威的单一中心转变为平等对话的多元协商,在观念上变得开放、能够接受新事物,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通过田野调查,师生共同拥有研究者的身份,原先知识的掌握转变为知识的建构,知识的传授转变为知识的发现。知识本来就具有社会建构性,只有在知识的独特情境中才能够展开具体讨论,经由不断反思进行文化重构,以此来再生产知识和规范。师生一同置身于一定的社会文化情境脉络里,随着主体的经验、具体的情境、社会的互动,知识又出现新的解释、新的假设、新的意义,于是不断地流动、生产,最终超越认识对象世界,抵达对意义世界的发现。

通过对一墨读书会的整个活动设计的考察,发现师生对学科和专业的理论和方法具有共同信念,从而不断建立看待和解决问题的框架,形成一种成员共同享有的独特“文化氛围”和“情景”的动态结构。如此,不仅在反思和对话中不断加深对专业知识的认识与理解,同时,还在实践行为中创生了一种合作追求专业发展和共享文化意义的共同体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