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教学共同体的意义与启示
一墨读书会围绕知识来建构组织、联络成员、解决问题和实现创新,通过共同愿景引导和培养学生参与,在同一专业领域内相互影响和共同学习,在知识和方法论上形成共同理解。本文前面具体分析了一墨读书会的运作方式,探讨了学术导向的读书会拓展研究型教学、培育研究型人才的可能性。作为传媒类专业教学的“微观实践”,其具有几个方面的实践经验。
首先,在教学活动设计上,形成了全过程的教学互动。通过组织阅读活动,既在内部深入专业知识,也在边界创造不断更新,尝试打破学科之间的藩篱,避免过于精细化地在同一领域耕作。在师生合作的调研中,教师不断引导学生形成问题意识,运用学科知识理解传播现象,同时深化对社会的认识。王锡苓等在对新闻传播学教育实证研究方法课程的调研中发现,由于教学体系设置问题,学生缺乏实证研究的知识和训练,许多硕士论文存在“两张皮”现象[30]。一墨读书会在开展读书活动和调研的过程中,兼顾了知识系统化学习和研究型训练,并且在单个研究项目结束后,将其成果和知识纳入读书会建构的知识生产体系,群体知识依然能通过这个体系流动并创造价值。
其次,在教学运行层面,形成了全天候、开放性的特点。一方面,更具弹性的教学方式打破了时空限制,不同于传统教学的“共同在场”,教学共同体将教师不在场的教学活动、付出的情感劳动也纳入其中,强调在实践教学体系中的参与和行动。另一方面,开放性的组织结构包容异质性,鼓励成员间的区别和不同程度的参与。来自师生不同层次的作用力,超越了传统的师生结对的关系,不断地再生产和发展着共同体的关系体系,并激活了更为丰富、多元的教学参与。
最为重要的是,作为教学共同体的存在形式,一墨读书会形成了群体共享的,关于如何解释经验的一套意义体系[31],维系着共同体不断运转。探究合作的教学形式,让参与者能够产生获得感和荣誉感。在长久的教学实践中,参与者逐渐形成对于共同身份的认同。读书会提供了学习发生的参与性框架,重新发现了互动性教学的主体间性。从日常生活到学术研究,都能在现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以揭示教学重返日常的重要性。
通过对一墨读书会个案的讨论,本文提供了独特的研究视角,从教学共同体的建构,进一步追问如何为教学提供适当的语境。这不仅是针对研究型教学的探讨,实际上还对更为一般的教学理论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一墨读书会的个案分析,将实践教学的动态参与放置在微观情境下,可以提供一种对于教学研究具有启示性的分析方式。从教学的认知过程到专业训练,教学共同体创设的活动系统提供了一种非正式教学的可能性。读书会作为一种非正式的学校社会组织,对于补充正式的学校社会组织具有重要的存在意义。在更深层次的意义上,对于重新审视和提升建制内的学科规范与训练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