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言

引 言

“新工科”一词最早于2017年2月18日在复旦大学召开的综合性高校工程教育发展战略研讨会上被正式提出,随后围绕新工科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工程教育改革实践迅速展开[1]。新工科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界为主动应对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挑战,主动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和一系列国家战略[2],满足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对工程学科发展和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提出的新需求而进行的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工程,为高等学校工程教育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

互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促使了物联网学科的出现,进而推动了物联网工程新工科专业的设立,物联网工程专业处于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前沿,是新工科专业的典型代表[3]。与其他新工科专业一样,物联网工程专业需要注重实践教育和创新教育,满足新工科对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4]。实践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开展,要建立在学生牢固掌握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主要在实践教育环节,在真实或接近于真实的工程环境下进行。高等学校的实践教育环境主要为实验课程教学实验室,实践过程节奏慢,较少碰到实际复杂工程问题,碰到实际问题后也可以慢节奏解决,与实际工程环境差别较大,学生学习惰性大,不易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不利于实践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开展。因此,在物联网工程等新工科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创造工程实践环境,对学生进行实践教育和创新教育。学校通常采用组织学生参加科技竞赛、产教融合、学生进企业实习等方式进行实践教育。学生进企业实习是一种比较好的实践教育方式,但是学生在低年级阶段甚至大学前三年都有繁重的学习任务,进企业实习一般只能安排在大四年级,前期主要采用鼓励学生参加科技竞赛的方式进行实践教育。

在科技竞赛环境和氛围下,学生需要在有限时间内完成设计或开发工作,遇到问题时解决问题的时效性较强,时间压力和获奖动力的双重驱动,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激发其学习潜力。整个竞赛过程类似于参与一次真实研发项目的实战体验,对学生的锻炼价值极大,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实践应用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等综合素质[5]。另外,科技竞赛需要的知识要超出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学生在竞赛中会不断发现知识储备的不足,进而主动学习新的知识[6]。云南大学物联网工程专业自2016年开始招生以来,就非常重视学生科技竞赛工作,积极组织和鼓励学生从大一年级就开始参加各类科技竞赛,三年多来,组织学生参加了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智能互联创新大赛、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第十八届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RoboMaster 2019机甲大师赛等及学校、企业组织的各类科技竞赛,取得了良好的成绩。这极大地提升了参赛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下面对具体做法进行详细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