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类招生下“分析化学实验”教学的不足之处

1 大类招生下“分析化学实验”教学的不足之处

以云南大学2018级“生命化学大类”培养学生为例,目前2018级包括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及农学院4个学院11个专业,共计400多名学生,按照“生命化学大类”对他们进行统一培养。专业分流之前,大类培养的学生由招生学院分别管理、统一上课,大二上学期再根据学生申请、成绩及公正公开的原则进行专业分流。这种大类培养模式能够降低学生选择志愿的盲目性,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提高学生多学科交叉的专业基础能力,从而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分析化学实验”作为生命化学大类在大一下学期开设的一门重要基础实验课程,对于生命化学大类培养学生掌握实验操作技能、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转化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以下为“分析化学实验”教学在面向大类培养时存在的几个问题。

第一,该课程目前由化工学院的老师进行讲授,为生命化学大类培养学生所开设的实验内容和实验项目相同,导致非化学类专业学生对化学实验课学习主动性不高、积极性不足。

第二,大类培养学生众多,实验室的资源有限,实验课时间与理论教学安排无法同步。具体表现在实验课内容的超前或者滞后,导致学生做实验时缺乏理论知识的支撑、对实验的理解不够透彻,或者学生对所学内容已经有所遗忘,进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第三,缺乏及时完善的考核方式。尽管近年来我们已经对成绩评定进行了改革,采用以实验结果为主的评价原则,将分析检测结果在实验课成绩中的权重提高到50%[3],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在实际操中,我们一般要等到实验结束,学生上交实验报告以后,才能统计出学生某个实验项目的成绩,而学生无法实时查看实验中的各项成绩,导致学生容易出现懈怠情绪,无法及时发现自己在学习中的不足。

第四,部分按大类培养的学生化学基础较差(甚至还有个别学生高考时没有选择化学科目),学生水平参差不齐,难以完全掌握教师课堂讲授和示范操作的内容。

因此,要想适应大类招生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和创新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