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群含义及构成

1 课程群含义及构成

课程群是近年来在高等教育课程建设体系和推进“双一流”课程建设中出现的一项新的课程管理方法。[4]课程群建设是在实践教学的整体内涵框架之下,通过专业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优化、能力素质提升等层面全方位推进实践教学改革,通过革新教学设计与教学方法,建立具有专业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实现培养既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又具有实践创新能力、创造能力优秀专业人才的目标。推进实践课程群建设,既要建设一流实践“金课”,也要建设有专业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更要建设一流实践课程群的教学内涵与思想。推进实践课程群建设,既要设定实践教学规范标准,又要体现创造性、个性化的表达,使学生通过实践教学的培养,有一定的创新、创造能力,实现整体培育质量的均值高,方差大。

大气科学专业实践类课程群,是指能力培养目标高度一致、实践教学内容紧密联系、教学内在逻辑一脉相承、隶属于同一培养范畴的一类实践教学课程。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管理体系,实践类课程群的设定打破了学分和学时的机械限制,在整个本科教学周期中总体设定知识和能力培养目标,系统规划实践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完整构建实践教学课程体系。通过实践类课程群的设定,实践教学弱化了课程内容的归属性和知识片段性,强化了课程内容的系统性和知识结构;弱化了课程教学的孤立性,强化了课程群教学的持续性;弱化了教学内容的碎片性和割裂性,强化了能力培养目标之间的亲和性和一致性,使不同实践教学课程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连贯起来。

根据以上实践类课程群的设定原则,我们打破了传统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体系,把所有开设的与实践教学相关的课程罗列出来,对所有的实践类课程,或含有实践类教学内容的课程进行重新划分,或者增加学时,或者进行拆分,根据能力培养目标的一致性和知识结构的亲缘性,将教学内容相近、开设时间前后衔接的课程划分为课程群的同一个教学模块。

大气科学专业实践类课程群,根据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又分为3个基础模块,每一个基础模块都由属于同类的3门或以上课程组成,各课程的教学过程相对独立,但课程与课程之间的教学设计、能力培养目标存在紧密衔接和关联,各门课程的实践环节或技能培养是连贯的、递进的。课程规划详情见表1。课程群中教学模块A为基础能力培养模块,包含5门实践教学课程,主要能力培养目标为“掌握基本的编程技能,能够运用数值计算方法,建立数学模型求解物理问题,绘图并撰写实验报告或数学建模论文”;教学模块B为专业技能训练模块,包含6门实践教学课程,主要能力培养目标为“了解并运用多样的气象观测手段,掌握天气预报的各类分析与预报方法,绘图并撰写天气分析报告”;教学模块C为综合素质提升模块,包含6门实践教学课程,主要能力培养目标为“合理解读及分析科学问题,完成科研课题训练并撰写论文”。

表1 大气科学实践教学课程群及分类能力培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