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研究及探索内容

2.1 研究及探索内容

2.1.1 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开放式科研及工程训练培养模式

毕业设计选题单一,普遍存在以教师为主体的选题现象,严重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本课题中,我们拟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开放式科研及工程训练培养模式。

2.1.1.1 课题组向学生开放

大学三年级上学期引入导师制,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和基础。课题组向学生开放并进行双向选择,学生大学三年级可在导师的指导下,围绕导师的研究方向和研究课题进行具体的科研活动,对本学科领域内自己感兴趣的某些专题或某些问题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认真、反复地思考,使科研能力得到实质性的锻炼。

2.1.1.2 专业实验或实训室向学生开放

在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工程实验或实训室向学有余力的学生开放。学生在完成指定的课程实验后,授课教师可以安排课余时间引导学生进行更有广度或深度的课程实验,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这就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毕业设计模式,通过“科研训练+工程训练”给了学生一个广阔的思考空间,为学生构建了一个浓厚的科研和实践创新氛围,有利于将本科生培养成为既具有深厚的基础知识,又有个性、有特色、有创新意识的人才。

2.1.2 建立项目、竞赛、实习协同引导的多维度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传统的毕业设计时间安排有限、任务有限,为了弥补时间和任务(空间)方面的不足,拟建立科研项目、学科竞赛和企业实习协同引导的多维度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2.1.2.1 以教师科研项目为引导的创新科研能力培养

从教师承担的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中抽取关键问题作为研究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独立研究问题的能力和相互协作的团队意识,使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利用大学本科生思想活跃、创新意识强、不拘泥于传统方法、敢于挑战权威的特点,鼓励他们积极申请国家发明专利,撰写高水平论文,并将此作为毕业设计的阶段性成果。这样可以极大地促进学生的工作热情与创新能力的发挥,激发他们探索新知识的强烈欲望,让他们体会到参加国家级项目的重要性、开发重大课题的艰辛与成功后的喜悦。

2.1.2.2 学科竞赛为引导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

依托学科竞赛,建立学科竞赛与毕业设计的有效联系,可以有效解决学生投入毕业设计的时间不足的问题。如果学生在大二或大三的时候参加一项学科竞赛并取得一定的成绩,就可以在正式竞赛之后,利用后续的一年半时间继续完善自己的作品。而竞赛题目都有一定的难度和前沿性,建立学科竞赛活动与毕业设计的联系,可以解决毕业设计选题落后的问题。通过以学科竞赛为引导,在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同时,也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性,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就感,对“学什么,为什么学,怎样学,怎样用”有了直观的体验。

2.1.2.3 企业实习为引导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为重点,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以及其各自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以培养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于学生的培养过程的教育形式。可以利用企业的一些实际项目或横向项目作为学生的毕业设计课题,也可以直接解决与企业生产相关的问题,这样可以锻炼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工作和创新的能力。教师、企业技术人员、学生共同解决企业生产、技术和管理上的难题,使教师的科研与实际工程相符,学生找到书本知识与实际工程的结合点,真正实现学习与实践在时间、空间、能力和心理上的“零距离”,开阔了视野,提高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