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探究性学习方式和理念为“人文地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有效途径

1.2 探究性学习方式和理念为“人文地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有效途径

20世纪50年代,美国著名科学家、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在“教育现代化运动”中提出“探究性学习”[4]。他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科学家的研究过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学生也应像科学家一样在学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探究性学习方式是学生从问题或任务出发,通过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以获得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培养情感体验为目的的学习方式。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不是面对现成的陈述性知识或程式化的练习题,而是面对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或任务。他们需要通过自主的、多样化的探究活动来回答问题或完成任务,并在此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培养情感体验和创新精神。

人文地理教学是围绕“地”和“理”来进行的。“地”指的是区域性,“理”指的是原理、规律等。探究式学习方式和理念能有效地搭建沟通“地”和“理”的桥梁,即学生依据人文地理一般原理知识,发现具体区域的人文地理问题,探索并解决问题。在此探究过程中,可揭示规律、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能力,故《地理教育国际宪章》强调“鼓励学生采用质疑或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

近年来,探究式学习方式作为素质教育突破口,在我国中学和中职地理课堂教育改革中掀起了研究与实践的热潮[5~7]。一些教师将探究式学习方式引入高校“人文地理学”课程教学改革中[8~11],但这些研究成果,要么只在课堂教学探究环节中应用,要么只在野外实习探究环节中应用,未能将课堂理论知识学习与课内外探究的教学环节有机串联起来。

笔者曾在人文地理课堂上开展过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改革,主要采用规范性的验证式学习方式,即给学生提供将要调查研究的人文地理问题及解决该问题所要使用的方法步骤和技术手段,并为学生提供经过仔细选择的实地样本资料和信息,但不提供预期结果。由学生根据这些数据进行概括,运用相关理论知识,分析并发现某种联系,找到该问题的答案。其中,主要运用人文地理学基本原理对现实人文地理问题进行规律性的验证或总结。这种学习方式能培养学生运用基本原理解决一些人文地理问题的技能,但最大弊端是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创造性地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将探究式学习方式引入“人文地理学”课程教学中,是一种有益的尝试。但若仅限于将探究式学习方式引入课堂教学,仍不能有效地解决课堂教学时数有限时,原理教学的繁重与实践性教学薄弱之间的矛盾,达不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目的。为此,要依据探究式学习方式的理念和程序,整合课堂原理教学环节、课内实践性教学环节、校外实践性教学环节等的资源,围绕原理学习、前沿追踪、技能培养、激发创新等任务[12,13],构建“人文地理学”课程体系的探究式教学模块。如此,才能更好地在现有教学条件下,引导学生掌握研究人文地理问题的科学方法,为其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同时,这也是高校“人文地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一种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