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校区及周边地质简况

1.1 校区及周边地质简况

校园及周边主要出露古生代地层,地质简况见下图。由下图可见,云南大学新校区及周边地质特征如下。

(1)震旦系灯影组(Zbdn):中厚层状白云质硅质灰岩、硅质灰质白云岩,富含叠层石藻灰岩,代表康滇古陆外缘浅海环境,主要分布于云学路以西,关山水库北侧。

(2)下寒武统筇竹寺组(∈1q):灰绿、紫色页岩,杂色砂质页岩夹细砂岩,灰岩,油页岩,可见三叶虫、小壳类化石,是康滇古陆的进一步增生,是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重要层位,也是库容达560万立方米的关山水库的不透水层,主要分布于校园北西角玫瑰园之下。加里东运动致使本区缺失中上寒武统、奥陶系、志留系和下泥盆统。

(3)中上泥盆统(D2-3):深灰色中厚层状白云质灰岩、角砾状白云岩夹钙质页岩;下石炭统大塘组(C1d):角砾状灰岩、白云岩、白色砂岩夹铝土质锂质页岩。二者皆产于校园北侧云南白药街以北,C1d与下D2-3假整合接触,代表海西运动早期一次短暂的海进海退过程。

(4)中上石炭统(C2-3):灰白色中厚层状白云岩、灰岩、鲕灰岩、角砾状灰岩,产有菊石等典型化石;下二叠统倒石头组(P1d):杂色黏土岩、铝土质锂质页岩、黑色页岩(含煤线)夹灰岩透镜体,代表滨海相沉积环境,假整合于C2-3之上。二者展布于校园北侧明远楼至校园东北角龙潭一带,代表海西运动中期又一次海进海退过程。龙潭天然池塘的形成,一方面是由于天然的地势低洼,利于地表水和岩溶地下水的汇聚;另一方面是由于池塘底垫下二叠统倒石头组岩性主要为不透水的泥岩,是理想的水文地质学教学实习点。

(5)下二叠统栖霞+茅口组(P1q+m):白云岩、灰岩、生物碎屑灰岩、豹皮灰岩,产有单管珊瑚、菊石等化石,碳酸盐岩层厚,代表本区较深的浅海沉积环境,大面积分布于云大西门经图书馆至东门一带,是云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地段;上二叠统峨眉山高原玄武岩组(P):灰绿、黄绿色气孔状、杏仁状、块状玄武岩,是大规模峨眉山玄武岩喷发在本区的表现,广泛出露于校园南侧。二者代表海西运动晚期海进的戛然而止和峨眉地幔柱的剧烈上涌。

(6)印支燕山期:受印度澳洲板块与欧亚板块的拼合,本地区进一步上升为陆地并彻底定型,未接受沉积;喜山期本:发育河湖相砾、砂、泥页岩沉积,见于校园西侧关山水库周边。

图1 云南大学呈贡校区及周边地质简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