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提出问题
按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知识的获得不是学习者简单接受或复制的过程,而是积极主动建构的过程[1]。在此过程中,学习者离不开与群体或共同体的广泛的互动、交流和协商。从这个角度讲,学术研究不仅仅是在发现、辨识、解释、解决问题中获取新知识的过程[2],还是研究者在研究准备、设计、实施等各阶段与其他个体、群体展开多向互动的过程。如果以此视角来观察新闻传播类专业大学生学术创新训练的实践,我们认为,通过教师与教师的协同、学生与学生的协同、学生与教师的协同等多种合作、互动的形式,不仅可以使得教与学的主体性同时得到充分体现,让探究与讨论的过程得以多向度地顺畅展开,还能丰富教学层次和拓展研究的空间[3]。
近年来,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学界日益关注学科教育中“教”与“学”之间的关联和互动。回顾现有研究,学者们多从教学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此展开讨论。从教学理论上看,在美国兴起和发展起来的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教学理念受到广泛关注。王坦关注合作学习理念中的互动观,在他看来,这种互动观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与传统的教学观有所不同,它不再局限于师生之间的互动,而是将教学互动推延至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4]。王海珊探讨了支架式教学中的有效互动,倡导教师和儿童之间温暖、愉快的合作,认为教师能够通过提供敏感的、适当的帮助,促进儿童自立、自治、自主以及自发性的发展[5]。罗祖兵将生成性思维视角运用到教育教学活动中,提出生成性教学理念,即教师根据课堂中的互动状态及时地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行为的教学形态。在他看来,生成性教学的理论的价值不仅仅指向互动性教学的具体方法,还包括具体的教学过程及其附加价值[6]。钟志贤则从知识建构论以及学习共同体理论出发,分析了学习环境中的互动类型[1]。就教学实践而言,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关注具体的互动方法在各自实际教学中的应用。如王初明分析了外语教学中的互动,认为教和学外语应该充分利用语言使用的合作特征,在学习活动中创造协同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合作互动[7]。周开发和曾玉珍针对新工业革命与工程发展的新趋势以及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的学习特点,认为我国新工科教学宜采用合作学习、整合教育技术、创建虚拟学习环境、跨学科协同合作、重视本科生科研、促进师生互动、实践互动的教学策略,从改革方向来看,采用“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协同互动方式[8]。孙信茹和王东林聚焦新闻传播的教育所处业界、学界、社会环境的巨大变化,提出新闻传播协同教育的发展路径,主张新闻传播的教育改革需要通过与业界协同、与其他学科协同、与社会协同来实现[9]。从以往的研究中不难看出,无论是对教学关系的理论观照,还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具体思考,都提醒我们,互动教学的核心价值在于认清教与学是不可分割、关联互动的两个核心要素。
沿此思路,我们围绕大学生学术创新训练中的多向互动展开知识讨论。与以往的教学互动论不同的是,它是既强调群体学习的交互性、情境性、动态性,又突出学习个体的自主性的多向互动教学理念,与“点对点、点对面、面对点、面对面”的互动教学实践,都应深深植根于学术创新训练的全过程。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教学互动的理念和实践推崇的是在多向互动中的学术训练较容易产生的“共同感”。比如,将学术训练的主题设计与指导教师团队的研究方向、旨趣与取向结合起来,更易于参与者在研讨中实现自我反观与学术共鸣,从而产生共振效应;而研究主题、对象和范围的相对一致,便于让参与者实现学术资源的共享;学术实践的组织化运行不仅仅让整个学术训练有序、高效,还会给团队成员带来强调的集体认同。换句话说,在集体化的学术创新训练过程中,学习者之间、教师之间及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思想碰撞,会因为他们共同关注的话题和领域而变得更加活跃并富有创意,从而产生真正的共现、共聚的效果。从这个角度说,“多向互动”与那些传统的“填鸭”式教育的学习理念不同,倾向于将大学生在学术创新训练中的学习看作是一种参与由多位导师和学生创造的文化共享与文化实践行为。近十年来,笔者与同事在指导大学生学术创新训练过程中积极尝试和深入开展“多向互动”教学,并积极探索这一教学模式的理念和运行机制。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本文在学术创新训练的具体情境中讨论“多向互动”在新闻传播类专业学术创新训练中的理论与实践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