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言

引 言

高校是培养国家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阵地,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着国家的未来和社会稳定的大局,必须放在高校办学的首要位置。学生处在人生价值体系形成的重要阶段,也是最容易受到各种思潮冲击和产生极端化思想的群体。关心并引导大学生建立正确的思想价值体系,夯实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是新时代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广大高校专业课教师要提高课程思政意识,积极主动地投入课程思政教育的教学改革之中。课程思政是指将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挖掘出来,并使其体现在教师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中,覆盖各专业、各学科、各课程体系的教学活动。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与个人、社会和国家的发展结合起来,帮助其在创造社会价值的过程中明确自身价值和社会定位,这有助于专业教学和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也有助于解决学生的思想、价值和情感上的困惑,激发其学习的热情和动力[1,2]。同时,增强了高校全体教师(包括专业课教师)立德树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培育思想过硬、专业能力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云南大学课程思政必须坚定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为人民服务、为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基本要求,才能培养出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云南大学地质学专业是学校启动“双一流”建设后的重点建设学科专业,是国家工业化的先行和艰苦专业,其最大的特点是野外实践多、时间长。在野外实践课程中师生同吃同住同行,彼此互相深入了解,能够更好地建立互信,增强教师教学过程中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应身体力行,用可感触的事实,用有血有肉的案例,培养学生的“地质报国”精神。在该课程中加强思政教育,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时代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学生仰望星空的理想信念和脚踏实地的工作情怀。鉴于此,思考学校地质学专业野外实习课程思政模式,并努力进行实践探索,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学校构建课程思政育人大格局中的重要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