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语境生成

3.1 语境生成

人的实践,总是在一定的空间和环境中展开的。但是,空间和环境不仅是外在的物质性基础,还对于置身其中的人的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和塑造作用。对于学术创新训练而言,第一步首要的就是要让参与其中的每个人,能够进入共同的学术语境之中。显然,这里所讲的学术语境,就是开展本科学术训练的空间和基础环境。

在专业教学中,我们首先是通过课堂教学的“学术化”来生成语境。比如,教师在讲授专题内容时,结合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详细的案例分析与讨论,并把这一领域的相关研究成果和前沿知识进行分享。教师在讲授相关知识的过程中,会特别强调“带入感”和“话语转换”,引领学生去关注学术成果和动态,并尝试形成学术化表达。此外,在具体推进教学内容的过程中,积极开展研究型教学实践,或是提供现象,或是提供观点,或是设置论题,让学生作尝试性的微观讨论,或者写成精要式发言稿乃至小论文。除却课堂教学之外,更为多样的做法,就是实现“课外的学术化”。比如,努力打造学术型读书会,形成常态化的学术阅读与分享,专门邀请本科生参与,甚至进行主题发言;开设本学科系列化学术讲座,采用小专题形式,邀请不同领域的学者进行论题分享与互动,吸引本科生关注学术、参与学术;组织主题学术论坛,以研究生为参与主体,鼓励本科生“听会”和参与,实现老师、博士生、硕士生和本科生的多层次互动;等等。这种打破学习层次界限,促进本科生与研究生交流的活动,往往能起到教师所不能发挥的良好效果。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学术公众号的运营、学生学术榜样的宣传等手段,培养学生对学术的亲近感与参与欲望。

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是开展本科学术训练的前提。通过组织团队申报本科学术项目等手段,“生产”学术吸引力,生成学术化的学习空间,让本科学生对学术“心向往之”,为学术训练的开展提供真正的“群众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