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类专业教学的“微观实践”与共同体建构——一墨读书会的案例分析

传媒类专业教学的“微观实践”与共同体建构——一墨读书会的案例分析

杨星星 叶 星

摘 要 伴随着传媒类专业教育改革的推进,传媒类专业教学的“微观实践”成为需要关注和思考的重要命题。本文以云南大学一墨读书会为个案,考察了读书会的整体运作方式和具体教学实践,深入教学情境中探讨研究型教学的理念和模式。更进一步发现读书会不仅建构了教学共同体,还为教学改革提供了启示性思路。在深层次的意义上,对于重新审视和提升建制内的学科规范与训练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今天,进行跨学科整合和教学是传媒类专业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廖祥忠认为:“必须突破传统模式,重构媒介化知识疆域和学科领域,重构学科专业体系传媒人才培养模式。”[1]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观念已经从“与课程整合”发展到“与教育深度融合”及“融合创新”,意在触及“教育系统的结构性变革”[2]。面对社会变化和学科发展的趋势,不少学者提出了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但是改革模式如何落地的问题却亟待解决。与此同时,还存在几个普遍性问题:第一,在科研、职称竞争激烈和教学任务繁重的两难境地,青年学者们表达了在教学和研究中存在的“个体无力感”[3];第二,学生接受、适应新兴的传播技术和现象更快,教师不由得产生进入“后喻时代”[4]的焦虑。除此之外,对于传媒类专业而言,传统的教学以实践教学、实务教学为主导,“存在着低端化的陷阱”[5]。在整体的教学改革背景下,寻求问题的解决之道还需回到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加以分析和讨论。

传统的传媒类教育如何应对挑战,杨星星探究了研究型教学的理念与实践模式[6]。而针对更为具体的“教与学”的关系,孙信茹提出了“研究型教学互动论”[7]。同时,杨星星与孙信茹将其教学理念贯穿于教育实践中,2010年至今逐渐建成了以阅读分享为手段,以学术研讨为指向,以创新培育为目标的“一墨读书会”。时下,高校开办读书会蔚然成风。我们在组织、参与一墨读书会的系列活动中,发现读书会是一种建构“教学共同体”的有效途径,对于融通学术与教学,形成跨学科的探究性学习,以及激活更为丰富、多元的教学参与,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试图以一墨读书会为个案,探讨传媒类专业教学的微观实践如何开展,助力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为教学改革提供启示性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