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学科发展与教学现状等使“人文地理学”课程探究性教学模块建设的必要性日益凸显
1.1.1 学科理论与实践应用的变化发展
人文地理学是以人地关系为核心,研究人文现象变化发展及空间分布规律的学科。世纪之交的中国人文地理学,既重视人和环境之间关系的分析,也强调科学解决社会实践重大问题的实用或应用研究。实证主义、现象学、建构理论、马克思主义及女性主义等多种理论思潮的影响,相邻学科如经济学、社会学理论和方法的发展,以及地理信息系统、计算机模拟、复杂系统分析等技术方法的应用,推动着学科理论多元化及方法手段不断创新[1~3]。这一切都对“人文地理学”课程教学和学生学习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既要夯实学科理论知识基础,又要及时更新理论与技术方法框架,增强分析与解决现实复杂人文地理问题的能力。
1.1.2 教育部地理本科专业建设及学院学生专业培养的目标及要求
云南大学地球科学院地理科学类各专业的设立与教育部地理本科专业建设发展密切相关。学校1986年开始设置地理师范专业、1992年设置经济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1998年后设置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和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按教育部2012年9月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学院目前地理科学类分为地理科学、地理信息科学两个专业。
“人文地理学”课程一直是学院地理科学类专业的重要基础课。学院地理科学类专业设置的变化,使学生的专业培养目标和要求也在相应改变,从最初培养理论功底较为扎实的地理教师,到现在培养复合型专业技术研究人才,“人文地理学”课程教学将创造性思维和能力培养放到了更高的角度,为学生从事调查研究和综合分析现实人文地理问题,以及国土空间规划等工作打下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的基础。
1.1.3 学校教改要求与学院“人文地理学”课程体系教学现状
近些年来,学校教学改革目标之一就是缩减课堂教学时数,加大实践性教学环节时数,增加新知识和实用技术或技能的传授;同时强调教学必须反映学科最新进展,以培养复合型、创新型的研究型与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学院人文地理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人文地理学”(上、下)、“经济地理学导论” “中国经济地理学” “世界经济地理学”和“人文地理野外实习”等课程(不含选修课程)。而目前学院开设的相关主导课程主要有“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野外实习”“城乡规划实习”等课程(后两门课程属于校外实践性教学环节)。在2010年学校教学改革中,课程每一学时实际课堂教学时间缩短为45分钟,适当增加了8个学时的课内实践性教学环节。在课堂理论与方法学习时间缩减的背景下,只有将课堂学习环节(包括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与校外实践性教学环节紧密衔接,才能在传授知识、培养人才方面形成良性的互动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