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探究性教学模块组成
在本专业教学体系中,承担人文地理学原理、技能的传授及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教学任务的课程,主要有“人文地理学” “经济地理学” “人文地理野外实习”“城乡规划实习”等课程。因此,“人文地理学”课程体系探究性教学模块构建应该依据探究性教学理念,将这些课程有机地串联起来,组成三个探究性教学模块,使其既有联系又各有侧重地共同完成培养创新性人才的教学目标。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解决“人文地理学”课堂教学时间严重不足的问题。
2.2.1 原理教学模块
原理教学模块是整个探究性教学的基础。它主要是梳理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脉络,搭建起系统的知识框架。该教学模块主要在“人文地理学”课堂上完成,模块教学包括人文地理基本原理认知、学科前沿追踪、基本思维方法培养三个基本任务。
按形式多样化原则构建整个模块的教学形式,其一,主要采用多媒体辅助的课堂讲授法进行。在多年教学中,笔者是以人类活动、人地相互作用分析的理论基础—主要人文现象(包括文化地理现象、经济地理现象、人口地理现象、政治地理现象、社会地理现象等)规律、机制、后果等分析—全球化过程中重大人类活动分析为主线,系统介绍各部分内容中必备的经典理论和学科前沿进展等理论知识与主要分析技术方法。相关内容教学时数约占课堂教学时数的80%,是课堂教学内容的主体。其二,部分引入探究式学习方式。其约占“人文地理学”课堂教学时数的4%左右。这部分探究式教学尽量不占用课堂时间,而是充分利用课外时间,教师引导学生查阅文献资料,鼓励学生互助启发、批判质疑等,自主探究学习各种理论的来龙去脉、知识的前后联系,以及理论应用的价值和局限性等内容。通过课外作业、读书笔记和课堂抽查等形式,检查和督促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成效。这些经过学生自己探究而获得的新知识,是他们经过充分思考,真正理解的知识,真正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极大地避免了理论学习的枯燥与乏味。
2.2.2 课堂内探究模块
为了能让学生灵活应用学习到的原理知识,逐步提高其分析、解决现实人文地理问题的能力,按循序渐进的原则,在“人文地理学”课堂内设置“课堂内探究模块”。该模块约占“人文地理学”课堂教学时数的16%。
该模块利用已有的实际案例资料,围绕着“揭示人文地理问题—分析问题、科学探究—归纳总结、获取新认知”各探究环节所必需的技能与方法,有针对性地开展训练。
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在该模块教学中,笔者首先引导学生系统学习或回忆已学过的一些常用知识来分析研究人文地理问题的技术方法,如基础地理数据采集方法的训练、运用GIS软件从区域地理地图上提取地理信息的技能和绘制研究的成果图的训练等,指导学生运用SPSS、Excel等软件对搜集到的资料、信息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和研究。运用“头脑风暴法”等,模拟学术讨论会,指导学生对现实人文地理问题进行表达和交流,验证或修正自己的解释和认识,自主针对所研究的问题,运用科学论文撰写程序与方法,独立完成研究报告的编写,并评定探究过程和结果,检验学习成效。通过检查学生能否用语言、文字、图表等方式准确表示探究过程和结果,分析学生能否审视解释过程,指出其方法上的错漏,并提出改进建议及措施。
其次,围绕区域文化地理问题、经济地理问题、人口地理问题、区域空间结构分析等内容,筛选云南省内较为典型的实际案例,由教师提供野外考察得到的背景资料,按照从易到难的顺序对学生开展训练。每一案例探究均包括两个主要部分:一是共性问题探究。教师结合背景资料,提出全班必做的人文地理课题,学生自主探究,依靠所学的原理知识,选取适当方法去分析问题、归纳总结对地理规律的认识,进一步通过表达和交流,验证、修正自己的解释或认识,获取新认知。二是个性问题探究。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背景资料和自己已有的知识储备,提出有价值的新的人文地理问题并尝试解决,或从新的角度去解决旧的问题。在此过程中,鼓励学生充分发挥其创造性,指导学生设计研究方案,初步提出自己的解释。
2.2.3 校外探究模块
受课时、经费等因素限制,校外探究模块只能由“人文地理野外实习”“城乡规划实习”等课程协助完成。
以综合性、参与性、创新性为特质,以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为重点,从逐步提升学生学习的能力要求出发。本模块设计了三个分支模块,即:①基础验证性探究模块;②综合设计性探究模块;③研究创新性探究模块。其中,在“人文地理野外实习”课程中安排①③模块,在“城乡规划实习”课程中安排②③模块。
每一分支模块都要经历三个步骤完成,即学生在教师引导和启发下,自主提出经济地理问题和设计解决方案,展开自己的探究活动;通过观察、调查、假设、实验等多种形式活动,收集信息资料,对该人文地理问题进行分析和科学探究;提出自己的解释,结合人文地理学原理和创新思维等,获得对问题的解释或规律性的认识。
三个分支模块教学各有侧重:①基础验证性探究模块。以强化学生的人文地理理论知识理解、基本技能训练,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独立实验、实践能力,启迪学生创新意识为目标。重点是将所学的人文地理原理、规律与现实人文地理问题相对应,思考原理、规律的有效性,探究理论发展的可能性。②综合设计性探究模块。以培养实用型人文地理学与规划决策管理的技术人才为目标。培养学生运用经济地理学知识和思维方法、规划决策与管理技术方法,结合区域特色、社会需要,提出问题或接受社会实践任务;通过学院—政府部门—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相互结合搭建的实习平台,将教师科研成果、探究性实践教学和社会服务紧密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③研究创新性探究模块。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研究型人文地理学人才为目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启发下,以自己从课本、教学参考书、科研论文和学术期刊中获取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技能为基础,对正在探究的现象进行观察,从地理事物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出发,提出问题,就解决问题的思路或切入点等进行综合思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动用的思维样式涉及直觉思维、逻辑思维和发散思维,这也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环节。同时,鼓励学生不依赖已有的方法和答案,不轻易认同别人的观点,强调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判断,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在获取初步探究的结果上,还要培养学生对已明白的事物进行继续探究的习惯。这样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内在的创新欲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
上述原理教学模块、课堂内探究模块、校外探究模块三大模块之间既相对独立、各成体系、各有侧重,又共同构成理论与应用有机结合的完整体系。这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是有利于学生进行积极探索、研究、创新的过程。一方面,原理教学模块是课堂内探究模块和校外探究模块的重要基础,课堂内探究模块是校外探究模块的前期准备和重要铺垫;另一方面,校外探究模块对原理教学模块、课堂内探究模块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校外探究模块不仅对原理教学模块的理论学习、思维培养起到增效作用,还对原理教学模块的教学内容选择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同时,校外探究模块是课堂内探究模块的延续和深化,特别是通过校外探究模块建立起的教学观察地(点)基础资料信息库,极大地丰富了课堂内探究模块的案例库,使之更贴近经济社会生活的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