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说过: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1]2014年9月,李克强总理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标志着我国现进入众创时代[2]。社会各界均积极涌进创新创业的热潮,各行各业展开了在“创新与创业”这个无形赛场上的角逐。创业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有效途径。由此,我们可以深刻认识到创新与创业在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道路上是共生共存、紧密相连的。
创新型人才是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基础,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高校教育的重要任务。国务院办公厅明确指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的迫切需要,是推动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3]同时指出:“……举办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办好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支持举办各类科技创新、创意设计、创业计划等专题竞赛。”国家鼓励和支持大学生积极参加创新创业大赛,引导并支持高校开展教育体制改革。
“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以下简称“互联网+”大赛)由教育部联合有关部门举办,旨在加快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持续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热情,展示创新创业教育成果,搭建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与社会资源对接平台[4]。目前,“互联网+”大赛已成功举办5届,成为覆盖全国所有高校、面向全体高校学生、影响最大的赛事之一。各高校也将此赛事作为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促进大学生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抓手。云南大学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大赛提供的优质平台,积极鼓励和指导本校大学生踊跃参加该项大赛的各个赛道,以此检验学校在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及就业方面的教育成效,推进学校学生教育体制改革进程。
本文以云南大学“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参赛项目“多模式穿戴超声无损孕妇胎儿实时监护仪”为例,从赛事分析及赛前准备、赛事指导与培训、赛后项目成效总结与评价、参赛学生感悟调查和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反思等方面,探究本科生竞赛指导与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