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融入智慧式教学工具,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
传统“分析化学实验”课的教学模式采用学生课前预习、教师课堂讲授+实验操作演示、学生实验操作、课后完成实验报告的方式进行。传统教学模式容易出现下列弊端:学生课前预习敷衍,经常仅仅是简单照抄实验讲义上的原理和公式,并不能真正理解实验原理,思考实验过程和主要注意事项[4];课堂教学模式单一,学生长时间被动听讲,注意力很容易分散,无法在短时间内掌握实验的主要内容、注意事项及操作要点;学生无法了解自身学习情况,存在老师讲解时感觉听懂了,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只会“照方抓药”,经常手忙脚乱,容易出错;实验后,学生往往只是简单地完成实验报告,缺少反思,达不到实验效果。
“雨课堂”等一系列新型的智慧式教学工具的涌现,为教与学提供了新的模式。“雨课堂”将复杂的信息技术手段融入微信,为所有教学过程提供数字化、智能化的信息支持,在课前、课中和课后为教师和学生建立沟通桥梁[5]。因此,我们将“雨课堂”融入“分析化学实验”教学的各个环节,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2.3.1 课前预习
建立“分析化学实验”教学团队,整合教学资源。在每次实验课之前,教师通过“雨课堂”以问题的形式发布预习要点,并将与该实验相关的基本原理、实验基本操作、注意事项等有关的文字、图片、微视频等预习资料推送给学生,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完成预习,找到预习要点中问题的答案,并将预习中不懂的问题反馈给教师,再根据自己的预习及对实验的理解完成预习报告。
2.3.2 课堂教学
在课堂教学之前,教师利用5分钟左右的时间,借助“雨课堂”的在线测试功能考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包括单选、多选、填空、简答、投票等多种考查形式。这样不仅能够督促学生积极参与预习,考查结果也可以作为学生预习成绩的评分依据,比教学改革之前只能根据实验预习报告进行评分更加公平公正。学生经过充分预习,在课前就已经基本了解了此次实验的主要内容,教师在进行课堂讲解时不再需要再花费大量时间对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注意事项等内容一一讲解,只需要结合“雨课堂”反馈的预习情况,通过课堂讨论的方式重点讲解。结合“雨课堂”进行随机提问并适度发放课堂红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打破传统课堂上没有学生主动回答问题,只能教师进行自问自答的尴尬局面,从而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由于课前教师已经将每次实验会用到的基本操作以视频的形式提前发给学生并让其预习,因此对于实验操作的学习,教师也可以随机点名让学生进行操作演示,再给出正确示范,并指出学生在操作时容易出现的问题。
课堂讲解结束后,学生回到自己的实验台面上独立进行实验操作,教师要不断巡视学生的实验情况,纠正学生的错误操作,并根据学生的实验操作情况在实验管理软件上给出每一位学生的实验操作分数。实验结束后,学生通过电脑现场录入测定数据,电脑会自动计算出每一位学生的实验结果评分(准确度40%+精密度10%)。
2.3.3 课后反思
实验结束后,教师可根据“雨课堂”提供的数据,将学生在预习中提出的问题、课堂互动及实验操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总结,同时提供一些与大类培养学生专业相关的延伸实验资料,通过“雨课堂”推送给学生。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学习和反思,并及时完成实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