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传媒类专业教学的新转向

1.2 传媒类专业教学的新转向

技术是整体文化结构的动因和塑造力量。一种新媒介的长处,将导致一种新文明的诞生。”[1]纵观历史,从纸莎草到印刷术再到电子传播,媒介技术的进步始终推动着传媒类专业的发展进程[2]。进入新媒体时代,数据可视化技术、数据挖掘技术、无人机拍摄、全息摄影、VR(虚拟现实)技术、AR(增强现实)技术、MR(混合现实)技术等新技术层出不穷,“中央厨房” “全媒体” “融媒体”等概念日新月异,各种媒体融合、全媒体传播、“两微一端” (微信、微博和新闻客户端)已经打破了传统媒介形态的生存界限,对以往的传播实践格局进行着颠覆性的改变。信息传播越来越注重多元化、交互化、沉浸式的传播形态,在传播渠道上也更加侧重多界面传播、移动端传播的用户体验,这完全改变了过去传媒业在单一平台上、用单一形态传播的方式和理念[3]。这些新的现实要求传媒类专业人才的培养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多维融合的思维,使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能快速进入角色。

面对新媒体社会,按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将难以适应媒介变革的新环境,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很难有立足之地。虽然新媒介的迅速变革,要求传媒类专业培养的改变,但我们的培养模式和观念还存在滞后性,过多依赖传统媒体而设置。有学者就指出,我们的专业“设置是按照媒介形态划分的,新闻学专业对应报纸,广播电视学专业对应广播和电视,传播学专业对应网络新媒体,但传媒实践早已打破了媒介形态的界限,互融互通已成定局,报纸和广播均制作视频、所有媒介都向互联网和移动媒介融合已成常态,再沿袭过去的专业设置显然会严重脱离传媒实践的变化和发展”[2]。为应对传媒行业的快速变化,传媒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需要从单一型转向复合型,加强新媒体、媒介融合、媒体新技术等方面的课程建设和实践教学。比如,许多院校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增设了新媒体技术类、大数据类、新媒体新闻类、创新设计类等课程,或者是在已有的传统课程中加入HTML5制作、数据可视化、VR新闻报道、微新闻报道、“快手”“抖音”短视频摄制等实践环节;纷纷搭建融媒体实验中心、多功能演播中心、模拟“中央厨房”等新型实验平台,按照传媒行业新闻生产与传播的模式开展实验实践教学,大大地提升了传媒类专业的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