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本末倒置,创新及实践能力培养不足
一份好的毕业设计,重点在于“设计”实践过程,而不是“设计”报告本身。不少学生把毕业设计的主要精力放在依靠网络搜集资料和撰写毕业设计报告(论文)上,而不是花大量的时间去企业学习实践或阅读科研文献,从中发现问题并给出全面的解决方案,脚踏实地进行技术开发和科学实验,认为只要交个东西就能毕业,不是去主动、认真思考和解决问题。这与“面向新兴产业”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卓越工程师”的教学目的相去甚远。
国内不少高校的相关部门和毕业设计指导教师也意识到上述问题,提出了许多解决方案和途径。如吕闰生[2]等提出了“三段式”本科毕业设计教学体系和考核评价体系,重点在于解决本科毕业设计的全过程监控督促问题;胡爱江[3]提出了在毕业设计中融入本科生导师制的解决方案,用于提高本科生毕业设计创新能力的培养;申爱明[4]等探讨依托产学研合作教育基地,全过程管理的毕业设计新模式,为提高工科专业本科生毕业设计的实践创新能力提供了一条卓有成效的途径;巩新龙[5]等提出了实验、实习、毕业设计三位一体本科实践教学模式,为培养研究型、综合型、知识技能型的创新人才提供了新的思路。
而在国外,欧美大学非常注重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环节,主要通过学生的专业实习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6,7]。在欧美许多大学,专业实践或实习大多是正规的教学计划,并含有一定学分。在美国,有的工科院校规定,大学生在大学四年学习期间要花15个月的时间在工厂、企业学习。在德国,专业实习也受到高度重视,如工科院校规定学生参加实践或实习的时间不得少于26周。可以看出,国外大学的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环节的完成,主要通过让学生大量投入专业实习时间,学生动手比较早。另外,国外最早进行了针对毕业设计的本科生科研训练。如196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创设了“本科研究机会计划” (简称UROP),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伯克利分校,斯坦福大学都组织本科生科研训练,并提供相应的支持,尤其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科研训练方法新颖,成效显著,形成了著名的“伯克利模式”[8]。本科生科研训练使大学生尽早进入专业科研领域,接触学科前沿,明晰本学科发展动态,培养了其独立精神、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