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关系与交往:教学共同体的建构
2025年11月13日
3.1 关系与交往:教学共同体的建构
一墨读书会在成立之初就有意建构基于知识的关系实体,共同体的形成也有其现实基础。阅读活动本身具有交往属性,存在于现实的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关系网络经由读书会重新编织成共同体。区别于相对固定的“班级”概念,在教师同事间、师生之间、包含“本、硕、博”不同层级的学生间,都同在读书会的“语境”中产生复杂连接,形成多重交往,又再度置入日常生活中。
罗林斯认为:“教育的有效性源自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友谊关系。”[15]目前培养研究生的模式无意地强化了竞争和疏离,而共同体的形成恰恰提供了弥合关系的机会,在关系体中连接了实践的合作者。正是在合作性的意义生成空间里,教育得以聚焦于关系而非个体,成为互惠的合作学习。参与者通过相互协作、共同探究,摆脱了“专业个人主义”所带来的孤独感,建立起共享的专业关系和愉悦的同侪学习,真正去实践共同体精神。
读书会所形成的共同体并非英尼斯所批判的“机械的聚合”[26],而有其内在的动力和凝聚力。读书会形成了一种文化架构,共同的专业认识结构作为聚集个体的介质,大家同处于相同的话语空间中进行具有知识内容的社会互动,将自然存在的群体聚合在一起。正如华兹华斯《序曲》第九卷诗歌中所吟唱之言,凝聚共同体的“遍布各方,却能共持新见,结成一体”。对于教师与学生而言,读书、思考、写作已经成为日常的“劳作形态”。一墨读书会组织了一种非正式的教学活动,师生积极参与共同的教与学过程,可以不断地激发出教育潜能,补充和促进意义的多向度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