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大学商旅学院教育教学改革实践

2 云南大学商旅学院教育教学改革实践

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可以理解为学生人力资源培养的价值。目前有学者提出大学生人力资源价值测评函数主要由三个指标构成:基础能力指标(如专业契合性指标、英语能力等)、中端能力指标(如心理素质、思维能力等)、高端能力指标(如语言表达能力、企业职务能力等)。依照此函数,在本科院校培育阶段,大学生人力资源价值是由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环境协同培育起来的。以学习成绩为主体的基础能力指标,主要以学校第一课堂培养为主;以个人素质为主体的中端能力指标,主要与个人生活经历、家庭环境有关;以实践能力为主体的高端能力指标,则需要依靠学校第二课堂对学生进行培育。目前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强,即大学生人力资源价值中高端能力指标的占比越来越重,因此在大学本科教育中,一定要重视第二课堂的建设,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为了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云大商旅学院通过开设创新创业班级,充分运用双重课堂教育模式,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和实践能力,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生力军,为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智力支持。学院通过创新创业教育顶层设计,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从文化传承、基础教育、实践活动、公司实战项目孵化四个层面,营造创新氛围,普及“双创”教育,使创新创业理论教学与实训、实践、实操孵化相结合,服务区域经济人才培养。充分调动学生思考与实操能力,最大限度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实现从教材教授到实训实操的完美过度,通过持续的技能训练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素养,以创新创业为主线,实现“专业+创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输出。

创新创业班级进行双重课堂模式建设,第一课堂是以“双创”通识教育为主的“双创”专业课、能力提升课等专业教育课程,为学生构建完整的“双创”知识体系和“双创”能力培训机制,保证学生基础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知识能力的培养打造专门的实训平台,包括创意训练平台、项目孵化平台、项目竞赛平台、自主创业平台。通过实训来激发学生的“双创”思维,让学生深入了解创新创业过程,掌握“双创”知识,最大限度提高“双创”能力培养效果,为学生基础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第二课堂则是通过调研、“双创”训练计划、创业训练项目、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等实践活动,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双创”教育在现实社会中的运用,从而启发学生对“双创”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并使之内化,促进学生高端能力的内在升华。把“双创”教育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有机结合,完善“双创”应用课堂体系,为学生的创新创业经验交流、成果展示和资源共享提供机会,着力营造大学生创新创业文化氛围。

“双一流”建设视角下的“双创”人才培养体系构建,是通过对当前云大创新创业教育存在问题的剖析,提出的一个由“教育—参与—培育—孵化”四阶梯提升计划组成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模式。以培育创新创业人才为最终目标,以“两个课堂+一支导师队伍+校外实训基地与企业”为渠道的三方融合机制,构建出云大教育教学改革背景下的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学校支持、政府帮助、对本科生系统化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以及对云大“双创”教育机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为学生提供完善的创业教育体系模式,为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供模范式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