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成员与参与:流动的教学共同体
成员认同共同体的过程是动态的。温格认为,按照身份认同建构的过程可以分为边缘参与、向内发展、局内人、边界参与和向外发展五种类型。[27]对于学生来说,在大学的学习生涯只有短短几年,在新旧交替中不断有新的成员加入一墨读书会,曾经作为“核心成员”的参与者也部分成为边界参与或者向外发展。一墨读书会虽然其成员是流动的、空间是开放的、讨论是多元的,但是具有内在的组织逻辑。共同体的结构并非稳定不变,而是随着成员的增减和参与程度处于不断流动中,参与者也是逐步通过共同体中的参与获得身份的发展和再生产的。但是,共同体的生命力并不仅仅在结构上呈现出共同体的特征,而是在共同的愿景中不断驱动共同体持续发展。
读书会并非只是简单地组织起许多人来完成读书任务,关键在于“一系列个体共享的、相互明确的实践和信念以及对长时间追求共同利益的理解”[28]。为了形成积极的对话空间,读书会形成了设立“主读”的文化。主读作为被设置的身份流动在读友之间,每一位主读在讨论流中设置注意力旋涡,推动交流、争议和意见,再次形成对文本的新的、更深层的理解。从参与读书会成员的特点可以发现,不同的教育经历、不同研究年龄、不同研究兴趣的学习者可建立复杂的、多样化的学习情境。尽管这也意味着成员会具有不同的参与水平,并且做出不同程度的贡献,但是在充分交流的阅读活动中,个体不仅共同参与了观念的消费,还深层次地达到了对思想的创造和再创造。
读书会作为一种非正式教学,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契合了弗莱雷所提出的“解放的课堂”。流动的教学实践空间,不仅包括日常的校园中的交往,还通过田野调查的方式延伸到社会空间中。2019年1月11日至1月20日,一墨读书会调研项目组在大理州石龙村以“新媒体与石龙村的日常生活”为主题开展田野调查工作。团队每天结束田野工作后,都由导师组织讨论,在交流中逐渐明确研究问题。成员关注了山歌群、微信视频、乡村司机、乡村女性、返乡青年等不同对象,并形成多个讨论议题。在长期形成的共同体观念影响下,成员在开展自己研究的同时,也关注他人研究的进展,将搜集到的线索、资料共享给团体,实现知识的升级共享,加快科研成果转化的进程。
在写作过程中,团体不仅开展了多次讨论会推进研究过程,而且在一墨读书会主办的“传播与日常生活变迁:新媒介的视角”论坛中,成员带论文参与了“微信与乡村日常生活”座谈会,展开了更为深入的学术分享与交流。项目团队还举办了主题为“石龙‘网’事”的调研分享会,展示项目成果,进行经验分享。在连续性的研讨过程中,通过知识总结的方式,不仅可以进行知识的总结与梳理,还能将个人知识、团队知识转化为组织知识。尽管参与者是流动的,但是知识却通过此种方式得以沉淀,共同体智库不断积累知识,形成知识生产体系,维系着流动共同体的运作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