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教学评价体系的不足
“无线网络安全”的教学评价采用了传统的考试和实验报告评分的方式。这样的评价方式具有严重的片面化特点,且评价体系中各项内容所占比例的设置灵活性较差。现有的理论课程评价体系中,学生的综合分数由如下部分构成。
期末总成绩=20%×平时成绩+20%×期中考试成绩+60%×期末考试成绩
其中,平时成绩由课堂出勤、课后作业完成情况、随堂提问回答表现情况、课堂互动情况等进行综合评定;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成绩由试卷卷面分数决定。从中可以看出,该课程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强调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应用,但缺乏对实践动手能力的评估。
(2)平时成绩的计算涉及多项因素,且对于人数较多的班级,无法客观、准确评估每一位学生的情况,存在较大偏误。
(3)期中期末考试的方式,对动手实践能力、项目设计和开发能力等均无法体现,助长了死记硬背的应试教育模式。
(4)试卷答案和实验结果的客观化和精确化导致评估结果的偏误较大。
实验课程的考核,则由如下公式进行计算。
实验总成绩=20%×平时成绩+80%×实验报告平均成绩
其中,平时成绩由实验课出勤、实验抽查检查情况、问题回答情况综合确定;实验报告成绩则对多次实验报告进行平均分计算而得。从中可以看出,实验总成绩的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包括:
(1)实验内容和实现步骤的确定性,降低了学生的灵活性,对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无法正确评估。
(2)实验内容的固化及学生的相互讨论,缩小了实验报告分数的差异。
(3)各次实验所占比重均等,忽略了不同实验内容之间的难易程度差异、重要性级别,无法准确衡量学生对核心知识的实践情况。
(4)查阅资料的能力不足,加上实验内容的固化,导致了实验内容的趋同性,不利于学生开拓性思维的培养及在本课程实验中的应用。
(5)课上的实验缺乏对过程的管理和评价,无法实现“个性化”的培养和激励,忽视了个别学生存在的显著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