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群建设的成效与问题

4 课程群建设的成效与问题

首先,根据课程群建设思想,对大气科学专业所有的实践类课程或含有实践类教学内容的课程进行重新划分及调整,按照培养目标的一致性整合到三个教学模块中。过去三年中,云南大学大气科学专业新开设两门实践教学课程——“Matlab基础与应用”与“数学建模与创新实训”,在三门课程(“计算方法”“气象统计预报”及“卫星气象学”)中合并增加了实践教学内容及学时,获准建设一门双语课程——“Matlab基础与应用”,并对其他课程进行了开设学期和学时的调整。通过课程划分及调整,整个实践教学体系的衔接更为顺畅,实践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实践教学的培养目标更加清晰。关于课程体系的改革,获批一项云南大学校级教学改革项目。

其次,对原有的实践教学内容进行了全面梳理与优化,在教学大纲中对不适宜学科趋势的陈旧内容和过时体系进行了删减与更新。例如,“诊断分析与绘图实验”不再采用GraDS软件进行教学,而是使用NCAR Command Language及Python语言进行实践教学;对原本理论知识完整、实践内容缺失的课程,重新建设了实验案例集或者实习指导书,如“Matlab基础与应用”“气象统计预报”及“诊断分析与绘图实验”等课程。同时,还根据实践能力培养目标来整合知识内容,强调实践技能和素质的培养,弱化实践教学的机械性考核,如“Matlab基础与应用”和“数学建模与创新实训”两门课程均获准建设云南大学校级非标准答案考试项目。

再次,教师队伍培养和建设成效显著,师资力量和教学水平得到长足发展。实践教学课程“气象统计预报”主讲教师夏兰及“Matlab基础与应用”主讲教师冯涛均获2018年、2019年云南省高校教师教学比赛三等奖,“数学建模与创新实训”主讲教师常有礼及“Matlab基础与应用”主讲教师冯涛均获2018年云南省数学会优秀指导教师奖。此外,实践教学课程群累计有4人次参与了中国气象局组织的“高校教师气象业务研修班”系列培训,通过学习培训,掌握了业务单位目前急需的人才专业方向,将相关能力需求即时反映到实践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最后,通过实践教学课程群的系统培养,大气科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得到显著提高。近三年来,本专业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得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10余项;获得国家级奖项6项,其中含中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国家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获第十届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三等奖1项,获第二届全国大学生气象科普创意大赛二等奖1项,获第一届全国大气科学类专业大学生天气分析预报技能大赛团体三等奖1项;此外,获得省级奖项近百项,其中,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云南省一等奖20余项,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云南省一等奖10余项。

尽管大气科学专业实践课程群建设成效显著,成果突出,但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首先,实践教学的总体目标,体现“为谁培养人”的部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与业务单位的联系不够紧密,教学实践与业务实践之间存在一定距离。其次,实践教学内容,如实验指导书、实习指导书等的建设缓慢,不适应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形势下实践教学快速发展的要求。再次,专业师资力量短缺,尽管课程群的教学模块建设使教学团队得以发展,但每门实践课程的教学组仍然缺乏人才储备的厚度。最后,实践教学类课的考核标准、考核形式还缺乏系统性的规划,目前还难以做到全程一致性考核。以上问题是未来大气科学专业实践类课程群教学改革和探索将要着力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