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理念:“全天候的课堂”
“从知识课堂向能力课堂转变”的呼吁源于人们对当前高校知识教学状况的不满,饱含着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之情。它传递出一个信息,即知识和能力是分离的,是二元对立的,因此从一个向另一个转变才有可能[4]。对于能力的培养,需要我们打破课堂教学单一的培养模式。具体对传媒类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言,可以以学术创新训练的方式,设定传媒类学生专业创新能力培养的主题,打造“全天候的课堂”,将创新的思维理论与能力塑造贯穿于课堂内外教学,采取多种方式,开展多样活动,将社会实践与学术研究、专业知识与行业前沿有机结合起来,搭建多平台让学生亲身实践,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不局限于课堂知识传授。 “全天候的课堂”要注重内容上的专业水准,形式上的丰富多彩,紧紧围绕创新能力提升,吸引学生参与课堂学习和课外实践。这不仅让学生有效利用了课外时间,还实现了自我的成长。
这里的“全天候”,不仅指学习时间上的全天候保障,还指围绕创新能力培养的“全天候”贯穿,注重将创新能力提升贯穿于课堂内外教学与实践的全过程。这要求我们围绕创新能力培养构建的“全天候课堂”,打破传统的培养观念。一是打破将教育过程等同于教学过程、将教学过程等同于认识过程的老套观念,这是一种过于理想化、单纯性的人才培养观念,很难培养出有创新能力的学生。这提醒我们,除了有限的教学时间之外,课堂之外的创新能力培养是重中之重。并且,课堂外教学与实践,针对性更强,操作性更具体,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二是打破一味让学生自学的传统观念。课堂学习之余,课堂外算是学生的业余时间,很多教师通过布置作业和实践任务让学生自学。其实,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沟通,对于疑惑的问题,无法通过交流进行延展与挖掘,学习效果并不佳。所以,一味让学生自学并不明智,学生在一种松散的状态下自学很难实现预期的学习目标。在此,以创新能力培养为宗旨的“全天候课堂”,是由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共同构成,教师统筹安排并发挥组织与引导的作用,通过开展具体活动、搭建专业平台,组织学生亲身参与其中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